看到这本书很偶然,对于有脸盲的我一开始实在不太认识朱迅,只是依稀记得央视主持人里好像有这么一个人。和董卿很像,但没有董卿知名度高。今天选择为大家分享这本书,并不是说作者的文采有多么好,里面的故事有多么传奇励志(不过也很励志的),而是这本书里传达出来的价值观和为人处世的态度,值得我们慢慢去感悟与思考。
本书的作者朱迅我们都知道她是央视著名主持人,却鲜有人知道她早期还是一位演员,演过一部文艺电影《摇滚青年》。《阿迅》是她的随笔集也是她的自传,记录了朱迅青涩无忧的童年,艰苦的留学,从童星到清洁工,从花瓶到花旦,从“海待”到“接盘侠”,进入央视,成为著名主持人,结婚生子,和疾病斗争等等悲欢记忆。
《阿迅》以时间线从作者的小时候讲起,北京姑娘,排行老三,出生在一个文化家庭,爸爸是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的高才生,在新华社做驻外记者,妈妈毕业于金陵女子大学中文系,良好的家庭和学术氛围奠定了朱迅良好的性格。这一部分的经历是有趣而温馨的,有三姐妹之间嬉笑怒骂的手足之情,还有和姥姥之间隔代的祖孙情。
当朱迅的姐姐们相继离开,朱迅也要出国留学,姥姥虽有不舍却十分通情理,眼中看不见犹豫和忧伤,“没关系,老不离家是贵人,少不离家时废人。我在这儿看家,等你们回来。”简单的几句话一个神态,一个饱受苦难,柔中带刚坚强的老太太形像跃跃纸上。每当看到这种隔代温馨的场景,我就会想起自己奶奶,曾几何时她也会在我们上学离家时默默地目送,静静地等候,只是现在再也看不到奶奶,也听不到她的一句“回来了,饿了没?”
接着作者讲叙了自己在日本的留学经历。和二姐住在狭小的出租屋,为了学费和生活费去餐馆打工。出国留学一般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家里比较有钱,吃穿不愁的那种,还有一种是家庭条件一般,需要自己挣学费和生活费的。之前看过一本《成都姑娘李莉莉》里面也讲了作者留学法国的故事,和那本书的故事不同,朱迅的留学生活是从打扫厕所开始。
从每天打扫1-18楼的厕所,再到餐厅后厨洗盘子、做服务员,她每天要在打工和学校之间奔波,贫穷、疲惫、孤独围绕着她,她为了梦想一刻不敢停歇。文中有一份她的时间表,除了学习、打工、坐车,她每天只有四个小时睡觉。即使在手上长了肿瘤,做完手术还没完全康复,她也不得不继续在餐厅端盘子,直到伤口撕裂再次去医院。但即使面对着如此困境,她依然怀着良好的梦想和愿望,把这些作为人生中最重要的体验。
当一个人能坦然面对困难,那她也能平静地面对好运。一个偶然的机会,朱迅成为了日本NHK栏目的主持人,之后还签了著名SKY经纪公司,成为了日本有名的亚裔名人,有了信任的同事朋友,在日本打出了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当她在日本发展正好时,父亲却生病了。事业和亲情,这是让很多人难以抉择的问题。而她最终选择了放弃在日本十年奋斗的一切,回国从零开始,陪在父母身边。
在做决定时,她的益友兼同事对她说,“无论在哪里工作,别让功利的欲望把你的好奇心挤跑了”“孝敬父母是不可替代,只有你自己完成。”这是对朱迅的教诲,何尝不是给我们每一个人的箴言?
回国后她什么都不是,不是知名主持人,不熟悉国内的文化环境,甚至连母语都无法很熟练地驾驭。因此她做了几年的幕后,成为可爱而空洞的“花瓶儿”。当然她也有过苦恼,失望,怨天尤人,但最后学会了冷却自己,不忘初心、不念过去,把自己放在地上,踩进泥里,让自己在这片土里生根发芽。
父亲的病重,几年里几十次的治疗手术,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孝顺而坚强的朱迅。也正是这份经历,让她在后来面对自己生病时能坦然面对。父亲可以说是对朱迅影响很大很重要的人,他对祖国的热爱,对组织的忠诚,对工作的热忱,对苦难的豁达,对生活的乐观,对亲人深深的爱,以及淡漠名利的处世观都深深地影响着朱迅以后的人生。
从幕后到央视著名主持人,她说,“逼出来的坚强,扛出来的独立,扛不住的时候再扛一扛!”上春晚,20米用了二十年,她说,“鱼成于水、鸟成于风、草木成于时。”结婚生子,家庭幸福美满,她说,“夫妻是吃喝拉撒,是柴米油盐,是在一个桌上吃饭,一个被窝里放屁。”面对成功,她说,“想要成功,需要四份—天分、勤奋、缘分、本分。”从事业回归生活,她说,“学做一个幸福的普通人”。面对困境,她说,“相由心生,境随心转,命由心造,福自我召。每件发生在我身上的事儿都是成长的邀请,每个绊脚的坎儿都是登高的台阶。”
好了,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了,谢谢大家的时间,希望这篇分享让大家不但了解名人背后的故事同时也能有所收获。
【无戒日更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