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于梅在背风的小土坡后面将就着眯了一晚,天亮后继续赶路。于梅是穷农民家的苦孩子,两岁时又曾跟着母亲一起逃过荒,懂得许多寻食找水的冷知识,有了她的陪伴,我们总能在石山土块底下找到一些尚未干枯的草根、在淤泥地里寻到一洼水源聊以充饥止渴,不至于饿死。我们又在漫漫黄土中走了大半天,才看到一个破败的村庄,其中的村民或已饿死、或已外出逃荒,只有荒废的房屋与没人掩埋的白骨在诉说着曾经的苦难。
我和于梅对视,双双叹了一口气,即为百姓疾苦,亦为我俩的前路渺茫。这个村庄没人了,不知道还要走多久才能找到下一个有人村庄打探消息了。
“我俩在宿安之战中侥幸存生,却又和大军失散了,咱们无马无粮,行程缓慢,不知何时才能追上大军了。”我叹气道。
“当时战况极其激烈,我军作战时并不占优势,还不知道最终战果如何呢?”于梅亦深深叹气,“若是败了,咱们还能再次回到军中吗?”
我没有答案,只能相对无言。沉默片刻后,我们再次启程。在行进途中和夜晚休息时,我们偶尔会交谈一阵,交换彼此与大军失散的原因。于梅虽然只是娘子军中的一个小小队正,作战却极其勇猛。在宿安之战中,她带着队伍一路追打砍杀,不小心脱离了主战场。在成功灭杀那支敌军队伍之后,于梅的队伍也死得仅剩她一人,没有了敌人威胁的她瞬间因为过度疲累而倒地长睡三个时辰,错过了与大军集合撤退的时间,甚至连最终战果如何都无从得知。
“我久闻贺军师神机妙算之名,不必亲身上阵便可搅弄战局风云,你怎么会和大军失散呢?”于梅好奇问道。我苦笑一阵,说出了自己流落到此的原因。
我身为军师,本不必上阵杀敌,合该安全无虞才对。但因我投靠凛王起义军后用计助凛王打了几次大胜战,惹得官军忌惮,竟在宿安之战正酣时派了一支百人小队到后方老营取我性命。当时战事十分焦灼,将士们无暇顾及我的安全,只能让我的亲兵们护着我且战且逃,在亲兵们的英勇保卫下,我得以逃出生天,却也因此和亲兵还有大军失散了。
“原来如此。”于梅了然地点点头。沉默一阵后,她又好奇地问我:“如今杨家朝廷尚未败亡,我们凛王军还是官军口中的‘贼寇’,为众多读书人所不齿,根本不愿前来投军起义。军师你也是读书人,又学识不凡,按照当今读书人的理想,理应投身科考仕途才对,怎么会来投靠我们凛王呢?”
我暗自垂首,不愿将自己的伤心往事诉诸于口。于梅看我不愿答话,没有继续追问,只闭嘴继续赶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