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道常在,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阴生阳阳生阴,正如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五行有八卦。万物顺应各自天命,顺其自然。无为而治,不可过度干预,拔苗助长。无为不是没有做为而是无所不为。天地以其不自生而长生,以其无私而成其有私。
儒:人生而无知,但可以通过学习而致知。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人非圣贤,熟能无过,知错就改,善某大焉。天地有正气,浩然赋流形。上则为河岳,下则为日新。此乃浩然之气。生有重于泰山,死有轻于鸿毛。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儒道之争
儒家讲究,人生而无知,需要学习,才能知道。道家,讲究,天人感应,对自身良知的感应,而凭心而动,无师自通。这。。。感觉他们两家的学说都有道理。然后兵家来围观,兵家说:我们讲究知己知彼,利用天时地利人和将帅其心,粮草足备等条件来判断事情应该怎么做。兵家说,我们知己知彼我们无敌。道家说,我致良知凭心而动,无为而治,同样无敌。儒家说,我学而致知,达到最高理解水平,没有失误,我也无敌。这百家争鸣,到底。。。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围观的说的好像也很有理。那么简友你们觉得谁说的有道理?我修道家、次修兵家、辅修儒家。这如今是把我搞的有点乱。这个个无敌,那我还不如专修一道。但那样又无法博采众长。
2.儒、道、兵三家学说各有侧重
它们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形成了独特的智慧体系,每一家的理论都有其适用的场景和深刻的哲理。
儒家强调的是通过教育和学习来提升个人修养和社会秩序,认为知识和道德是可以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来获得和完善的。这种思想鼓励人们积极参与社会,通过个人的道德提升来影响社会,达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状态。
道家则更注重自然与内在的和谐,强调顺应自然规律,追求内心的平和与自由。致良知凭心而动,强调无为而治,并非无所作为,而是不过度干预,让事物按照其自然规律发展。道家的智慧在于教人如何在纷扰的世界中保持内心的宁静和智慧。
兵家则专注于策略和战争艺术,讲究对形势的精准判断和利用,强调知己知彼、灵活应变,以达到战略上的优势。兵家的智慧在于如何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做出最有利的决策。
我主修道家、次修兵家、辅修儒家,实际上是在寻求一种综合的智慧路径。专修一门可以深入精髓,但博采众长则能更全面地理解世界和自我。在实际应用中,根据不同的情况灵活运用各家之长,可能是更为明智的选择。例如,在个人修养和处理人际关系时,儒家的礼仪和道德规范可能更为适用;在需要作出快速决策和应对挑战时,兵家的策略思维可以提供指导;而在追求心灵的平静和生活的自然之道时,道家的思想则能提供指引。
最终,选择专修还是兼修,取决于个人的生活哲学、职业需求和个人兴趣。重要的是理解每家学说的核心价值,并在实践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平衡点。比如楼主,是个热爱生活,追求快乐的人。所以,我主修道家,但是这个社会简友懂的。城市套路深,我又不想回农村。我只能次修兵家,跟我玩心眼玩心机玩心计,城府各各深的跟三国第一腹黑大佬司马懿一样。我可不得修个兵家,否则我这道家小弟不得折在各位手里了。修儒家嘛,表面上做官的求功名利禄的都修。我吗?只是听说道君和儒圣是最好的朋友,国漫《君有云》说的。行吧,那我就辅修个儒家。然后,狡兔三窟,你跟我玩心机,我跟你玩兵家《孙子兵法》。你在这薅羊毛,求名求利狗眼看人低,行我玩儒家。修身齐家治国。这天下看情况吧!但我最喜欢的永远是道家,此心光明,无悔此生,问心无愧。
我来人间一趟,见了些许繁华。然后,没有遗憾,不忘初心-真乐。此心光明,不负此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