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课题组预先收集家长需要解决的问题,然后进行汇总分析,在家长体验式活动中及时进行解答。本次解答的家长困惑是:孩子不与妈妈沟通;孩子没有学习动力和目标;亲子双方没法相互理解,怎么办?
解惑过程:
第一,请大家思考这三个问题,哪个是关键?本人认为是“双方不能理解”是关键。因为没有理解,所以没法沟通;因为没有理解所以说孩子没有动力和目标也不一定是正确的,家长的担忧可能也是没有根据的;如果家长的担忧是有根据的,但是缺乏理解后,家长没有能力走进孩子心里,指导的作用没法发挥,所以担忧也是白搭。
第二,我们亲子沟通出现问题有三类,第一类孩子不和家长主动交流,消极防御;第二类嫌家长烦,顶撞家长,无法好好沟通;第三类双方能坐下来沟通,但是孩子经常说:“和你没法说明白,你真不懂我。”这种沟通不太舒服,有遗憾。
针对本案例家长,是孩子不抵抗家长,不与家长交流,家长说什么孩子好像做什么,但是明显没有认真做到或者开心完成。
第三,亲子间的相互理解问题是解决很多家庭问题的关键,这可以看出我们要正确面对这个问题。那么怎么解决?
首先,我们需要知道这个问题谁能解决?谁来解决?
家长与孩子之间的年龄差是不会改变的,要想让孩子来理解家长有困难。因为孩子没有经历家长的压力和环境,很难想象出需要付出多少努力和经历多少挫折;孩子现在接触的对象主要是未成年人,关注的内容与家长很难相近。
家长能不能理解孩子需要呢?答案是肯定的。试想一下,孩子刚出生到3周岁左右,孩子没有表达或者表达不清,但是家长大部分能够知道孩子需要什么,能满足孩子很多的需要;家长也是长大的孩子,自己在孩童时期也有很多记忆和体验,家长把自己放回到孩童时代来用心感受,应该也能猜出孩子大部分需要。所以说这个问题只能由家长来解决。
其次,家长以前怎么能够理解孩子,随着孩子长大反而不能理解孩子呢?
1.家长对孩子的要求在不断升高,对照家长的要求,孩子不能做到越来越多,所以家长只关注自己的需要孩子有没有满足,有没有达到,不关注或者很少关注孩子的需要是什么,所以不能感受到孩子的真正需要。
2.孩子主动与家长沟通时,讲授的内容,家长在潜意识里感觉重要不重要,自己有没有兴趣……没有体会孩子为什么要讲,体会孩子为什么这么开心,没有调整好自己的情绪等等原因,从而使孩子主动与家长沟通时得不到自己希望的反馈,一次一次得不到反馈,孩子只能把自己内心封闭起来,慢慢地与家长之间形成坚冰。等家长发现孩子不主动与自己讲话时,才想去了解孩子,孩子不愿意了;而且家长想去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主要是学习方面的,孩子感觉家长只关心学习,根本不关心自己,更加不愿意与家长沟通。
3.在孩子6岁之前,家长没有给孩子太多的自信心、选择权、决定权等锻炼,孩子需要什么时,家长总是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决定,即使孩子说出自己想法,最终还是只能跟着家长的意愿进行,所以孩子感觉没有必要与家长争执,因为家长看不到自己的需要,所以以后有什么需要,都随着家长,把自己的不满情绪压抑在内心,慢慢变成愤怒,更加不愿意与家长沟通。
最后,家长怎么做才能解决这个问题?
1.家长要坚定信念:生命中发生的事情肯定是与自己有关的事情,也是自己有能力解决的事情;孩子内心是爱爸妈的,与爸妈开心相处是孩子向往的;
2.家长从简单入手走进孩子内心:家长要理解自己非常关爱孩子,但是孩子没有看到爸妈的爱,没有体会到被爱的感觉。所以家长可以从简单操作入手接近孩子,例如从关心孩子物质需要入手,当孩子有物质需要时,家长采取“陪伴、倾听、认可和同理”的方式,了解孩子的真正物质需要,满足孩子物质需要,让孩子体会到家长的爱,这样家长慢慢走进孩子内心,孩子才会慢慢打开心扉。此时家长不能急,越急越让孩子关闭心门。
3.家长要适时进行换位思考。通过家长体验课程的学习和参与,很多家长能体会到孩子的需求,慢慢感觉到自己以往教育方式中的不足,只要真心想改变,静心换位思考孩子的需要,家长就能用爱与温暖去融化孩子心中的坚冰。
4.家长要时刻感知自己的能量状态。只要家长的能量状态是积极的,正面的,家长所想和所做的才能给人予正能量,才能让孩子感受到家长的真心。否则家长在负面情绪状态下,只会输出负面的能量,孩子的抵触情绪自然而然发生,沟通的小门就会关闭。
每个家庭情况不同,每个家长认识不同,每个孩子需求不同,所以解决这个问题的方式多样,渠道多种,只要能殊途同归,都是有用的方法。但凡家长从自己内心从发,真正想走进孩子,都会智慧无穷,效果显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