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中国网络普及,以及上网载体和媒介大众化的广泛性,包括各类社交媒体和平台的爆发式增长,从2000年算起,20年的时间,人人都有了一个平台来发出自己的声音。这些声音在文化与社会大环境的变化下,渐渐丰富,富有特色与个性。在这种趋势里,能够引起大家共鸣和富有价值的东西得以保留并发展。爱与孤独是其中的一种。接下来就以爱与孤独为例,来论述分析当代社会普遍出现的人格缺失的问题。
爱是一种环境,此处的爱是广泛意义上的爱。
孤独是一种状态,此处的孤独是自我感觉的那种孤独。
我们每个人的心理形成是一个过程,从幼小直至完全成熟或者中途成为半成品,但无论人的怎样变化,小时候的环境影响却是最大的,夸张点说,小时候的环境就已经决定了他/她日后的社会阶层,社会地位,社交圈,甚至毫不相关的听起来匪夷所思的外貌,身高,体重。
早期的环境对人影响尤为深刻,有摆脱原生家庭这句话,其实在更多的意味上,是摆脱早期束缚的环境,无论未来如何发展,早期的影响会总会生活在你的世界的角落里,像是陪伴自己的影子,甚至潜意识里,会在睡梦中表达对当时所处环境的深刻印象和记忆。一些大的事件或者环境的变化可能能够使其淡化,但绝不可能会消失。
从小在有爱的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开朗、热情、自尊、自爱,对任何事都充满着自信,对所选择的事很执着,对自己认为的事情很坚定,没有很多的人生闹剧,也没很多的情绪宣泄,大多时候都是以快乐和欢乐,一个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
缺爱的环境下成长的孩子,性格暴戾或懦弱,缺乏理性逻辑,遇事冲动,情绪波动大易泛滥,人格上畸形发展,性格较为极端,自私,恐惧,暴躁,任性,自卑,敏感,多疑,都可能会是其心理的一部分。
一个人的品行在他/她少年时便已经行成了————《怦然心动》
心理上对于爱的缺乏会驱使自我去寻找爱来补偿,弥补的爱能够暂时或很长时间来保证自我的温暖。爱是有温度的,但也是有伤害的,很多的爱需要练习和表达,试很多次是常态。缺爱的人很缺乏安全感,对感情期望很大,十分缺乏情绪自制力。早期一个有爱的家庭环境是很难得的,所以现在缺爱的心理较为普遍,而缺爱的心理又渴望着表达,所以我们对于太多太多的东西有着深刻的共鸣,这些共鸣的点直接来心对心的畅谈和言语,诉说自己的渴望,表达自己的悲伤,一个共同的发泄,免除我们太多太多的悲哀和无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