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在这一章里讲了守弱、示弱的智慧——其实不能说示弱,因为它不是叫你装出弱的样子,而是叫你不要自视过高,不要自以为是,要发现别人的强,怀有一颗真诚的谦卑之心,认为别人都比自己强,像水一样随顺一切,同时明白一切都可以转化。这时,你就能接受一切的“曲”“枉”“敝”“少”“窪”,在积极的学习中迎来“全”“直”“新”“得”“盈”。那么,你就会不再迷惑,达到圆满,证得大道。
无论在为人处世中,还是在修道中,这都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智慧,值得我们好好学习。因为,我们在这方面可能有些不足。尤其是我自己,有些应对世界的姿态,我真的需要向老子学习。比如这次讲《道德经》之前,我把所有讲《道德经》的讲座都听了遍,还把解读《道德经》的书都读了一遍,发现营养时,我会马上吸收。发现讲得不好的地方,我也会提出批评。现在想来,这样其实是不对的——我的意思是,我不该批评别人,应该允许别人这样讲。但每个人都需要明白自己有些东西需要改进,所以,以后我或许还是会批评。但即使在批评他们的时候,我也知道自己这样是不对的。
最近,我发现,中国的大学里有一些教授,社会上知道他们的人不多。他们的学养饱满而深厚,为人又很低调、包容、不张扬,因此有很高的成就,社会上很多名气很大的人根本不如他们。他们就是老子在这一章中所说的那种人。
现在,我们总结一下这一章的重点。
第一,老子强调了很多对立的东西。为什么?因为社会总是在变,从古到今,一直是这样。而且,所有的变化都是我们控制不了的,也是修道者、圣人控制不了的。所以,圣人不去管世界的变,只管守住自己该守的东西——自己的心——以不变应万变,静观其变,从来不揠苗助长——这一点很重要——也从来不会计较。因为,他明白变化虚幻,只在乎自己合不合道,是不是在守道。对他来说,这才是最重要的。
清代金缨的《格言联璧》中说:“何谓‘至行’,曰‘庸行’。何谓‘大人’,曰‘小心’。何以‘上达’,曰下学’。何以‘远到’,曰‘近思’。”这段话也很有意思。何谓“至行”,曰“庸行”,什么是最高的行为呢?庸行。庸是平庸的庸,庸行就是看起来很平常的行为。最高的德行看起来都很寻常,故弄玄虚的,都不一定是好东西。大家经常会在网上看到这个法师卖弄神通,那个道长卖弄功能,这些都不是圣人,不是得道者。真正证得大道的人和光同尘,看起米非常普通。《菜根谭》中说“神奇卓异非至人,至人只是常”,看起来神奇卓绝、神神道道的人,肯定不是圣人。圣人有一颗平常心,光明来了他就是光明,灰尘来了他就是灰尘,永远混迹于世界,不标新立异,不显山露水,所以说“真人不露相”。那些显山露水、标新立异、故弄玄虚者,肯定没有证得大道。
——选自《老子的心事》第二辑 雪漠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