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梁艳分享747天。网络中级五期。2019.06.06
这两天茶艺班老师都在讲茶叶的理论知识:如茶叶六大类,外加再加工花茶。每大类下面又根据制作工艺、产地分为很多小类,比如绿茶,撇开杀青方式和最终干燥方式,称之为绿茶的就有42种之多,每种茶长什么样、有什么特点、外形、颜色、口感、香型以及茶汤的色泽等既有相同又稍有区别,仅色泽就有润绿、深绿泛光、灰绿、稍灰暗、带灰泛光等,更不用说茶的香气、汤色了……听的是云里雾里的,课后想想,仍旧一无所获,不知茶为何物。或许是理论知识过于抽象,如茶的汤色绿、明绿、黄绿、嫩绿到底是啥鬼样子,不得想象,或许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将不同茶汤放在一起,比较着学习,变一目了然。昨天我特意观察一下课堂状态,发现几乎无一人在专注地听,有看手机的,有就近咬耳朵的、有趴在桌子上闭目养神的、还有照镜子臭美的,再回头看看老师,只顾低着头再照本宣科地念着准备好的内容,还时不时得错念颠倒念。顿时我也觉得了然无趣。课后,我给社区负责人建议,能否理论+实践(把同一类的大家比较熟悉茶叶拿出来,对照实物——茶叶,将理论穿插进去,这样大家既能积极参与进来,学习“察形观色”识茶认茶辨茶,也更直观地掌握茶与茶之间的异同)。果然,今天的课堂氛围就非常的活跃,大家开动脑筋,不时地好奇的请教老师问题。我估计大部分来学习茶艺的人不是为了考证(基本上都如我一般年纪,甚至更大)以此谋生,而是为了了解茶文化、懂一些茶知识,会基本的茶的冲泡方法,让日常喝茶在色香味上更显高雅和艺术,毕竟云南也是产茶大省。其实掌握茶的分类,能一下子辨认出该茶属于那一大类都是非常不容易的,更何况同一产区的同一名称的茶,外形长的像孪生兄弟姐妹们,更是考验一个人的眼力。如果再能分辨出优劣级次,就更厉害了。比如龙井茶,对于放在眼前该茶是西湖龙井的“狮”、还是“龙”、还是“梅”,还是浙江龙井呢。没有一定的功力和见识是说不出了的。很佩服同学习的一位伙伴,她对茶比较熟悉,很多茶,她都能准确无误地叫上名字,且能说出个123来。好奇地问她是怎么做到这么牛掰?她的回答既让我意外,又在意料之中,她说:“我天天与它们打交道,不熟悉都不行。每天都要给南来北往的客户讲他们需要的茶长什么样?有什么特点、功能、汤色、香味?不同等级的差异等。见得多了,自然而然就熟悉了,即使你不认识它们,它们也记住你了。”原来如此,她是帮别人打理茶叶店——实体+网络。后来她又说,听纯理论没意思,也记不住。真想要“懂茶”,成为行家,就不要来先来听这些“花招式”,去一线(茶区、茶园、茶厂),看茶树,看茶叶制作、加工过程,许多门门道道你就懂了,茶叶的优劣通过看、闻、品就心里有数,然后再回来对照理论知识,你明白许多,因为你头脑中有清晰的茶叶图像呈现。说的真是好有道理!这使我想到了学习心理学,学习焦点,老师一再强调要“好方法、好理念”光知道是不行的,不用,你永远不知道它好在那里?用的过程会有怎样的体验和感受?又会有怎样的思考和感悟?所以要行动起来,要大量的实践起来,要在生活中多用。比如一名优秀的咨询师,一定是有大量的个案做基础的,见过无数的人,聆听过很多人的生命故事,帮助很多人走出人生的困境。否则光是理论知识讲的头头是道,面对来访者却是无从下手,要说,也是一种痛苦和失败。其实,当一名咨询师阅人无数的过程中,也是咨询师不断修炼成长自己的过程,这个过程使其容器越来越大,越来越能接纳和包容天下人和事,越来越亲和、稳定——心如止水波澜不惊。再如想成为一名讲师,就要大胆地勇敢地开口讲,讲的过程就会有新的思考、新的念头、新的灵感。如果害怕讲不好,担心他人的评价,在意人家犀利的语言,而不敢张嘴,那就永远不知道自己是否能讲、哪里讲得好,哪里需要调整和完善,成长是个慢动作,如果一月不行,二个月,两个月不行,就半年、一年,慢慢地,就会越来越好。又如老师们常常举的例子,学开车和学游泳,这两项技术,大家都知道,知道(理论操作)到做到(亲子驾车练习或下水体验),再到非常熟练,没有诀窍和捷径,唯有踏踏实实地多练习,多用心体会理论转化为实际操作,才算是真知道。所以,在生活中,人们往往却得不是不知道,而是知道的太多,却没有一一去做到,更是很少有人能做精。虽然一周多的茶艺学习,只是了解了茶知识的皮毛,但我想,通过这个机会,我可以在感兴趣的普洱茶类深入地学习,慢慢了解茶叶的产区及不同产区茶叶外形、香气、色泽、汤色、口感等,达不到精准,至少做到学一茶知一茶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