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的更新陷入了瓶颈,所以重新学习得到专栏,反思并更新。
此次收获如下:
一,思考作者的思维习惯一般发生在阅读推理小说的时候:当根据作者书中的线索找不出凶手的时候,就会去思考,哪些是误导,哪些是盲点,哪些是不可或缺无需推断即为真的线索。
如果是自己来写这个故事,怎样才能做到,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或者用结果反推线索。
往往就能猜中真凶。
前段时间学习新媒体运营的时候,南北老师说,写文案是运营必备技能,好的文案一定要有爆点,爆点从哪里来呢?
首先是写一篇文案的目标,这篇文章要达成什么目的,其中最重要的目的是什么?引流?增加销售额?传达产品理念?
其次是客户调查,目标要准样本要找对,不然结果就可能会被误导。这是为了准确定位客户的需求。我相信推断作者的思维的时候,这一点也很重要,因为每一个读者,都是作者的客户,或者潜在客户。
再次是具体化的描述,避免抽象的概念。如果一定涉及到抽象的概念,就用多维度进行解释。
最后是针对客户需求起标题,这就是第一波的,收割注意力。一篇文案好不好,在于除了标题以外点进来,客户会不会接着读下去。
所以,方法是找出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然后画出思维导图,就非常清晰了。
二,只有在被动推理,看推理小说的时候会分析作者的思维习惯。现在意识到了这一点,应该分析作者的思维习惯,找到差异,然后有则学习,无则加勉。
三,如果写作的根源是思考,那我应该更新自己的操作系统,变成可进化可自主升级的操作系统,把阅读前阅读中阅读后的思考尽可能记录下来,对比,记忆,内化,学习,最终刻录在大脑沟回上,成为习惯。
四,除了写书以外,还有专利发明,技术更新,比如袁隆平教授的杂交水稻,科学贡献,作词作曲,艺术创作,比如书法名画,这些都是需要创造力的,人类的创新是机器人无法学习的技能,这也是无人代替的。
这样看来,如果在这些领域里,有独创的成果,
就是可以把自己的时间重复销售很多次,随着时间的推移,成本越来越接近于零的活动。
这些是人类的独创性领域。
五,持续时间投入的必须,出现在可替代性强的行业和工种,表现为重复性劳动的工作。
例如实业工厂,富士康的工人,因为没有这些劳动,就没有产出,只有持续性投入时间,才会有产出,这种意义来看,这样的工作是一种消耗,不利于集中注意力关注自身成长和走向财务自由。
如果是提升自己的某种能力,只需要集中注意力一段时间也许半辈子→3.5年,能力得到磨炼以后就只需要少量的精力来维持,这种就不能算作需要一直持续时间投入的工作。
就像从未健身的人想要漂亮的肌肉,前期会集中训练,肌肉成型以后,只需要坚持一定量的锻炼,保持好就行了。
所以一定要学会写作。
而之所以这是一件值得一直锻炼的事情,原因在于,在开始构思故事的时候才发现,能把脑海里的画面全部用笔触描写出来,还不让人感觉到信息量很大,是非常困难的
这要求作者必须用精炼的书写语言描述出脑海中出现的画面,精炼又传神,而不是写了一大堆,却很难让人想象到作者脑海里所想象到的画面,不仅信息多且杂,也让人读起来非常枯燥。
所以出于对小说的考虑,未来我应该训练自己的是先写好一小段,描绘出一小段故事,再把这些有血肉的内容加到大纲中去。
而不是好高骛远,妄图直接描绘出盛世景象,却变成了乱糟糟的菜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