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命运啊,当然要靠自我奋斗,但是也要考虑到历史的行程……以及运气。昨天我们说了怎么系统性地对待运气,今天要说的是个人到底能不能提高自己的幸运度。我们说的可不是鸡汤,这些内容有严肃科研结果支持。
咱们先假想一个场景。有两个大学生,小王和小张,马上要毕业了正在找工作,但是现在就业市场不太好。两个人的背景相似、学习成绩也差不多,而且找工作都很积极。有一天,小王到学校附近的商场买东西,偶然遇到一个人,跟这个人聊了几句,结果就发现这个人是某公司来学校招聘的。两人聊得很不错,那人直接就给了小王一个非常好的工作。而小张,很可惜,没有遇到这样的机会,一直到毕业也没有找到工作。
我们大概可以说,“小王的运气比小张好”。但是你一旦严肃对待这句话,问题可就大了。
我们昨天说了,运气仅仅是概率而已。说谁谁谁运气好,难道运气是人身上的光环吗?这不又成了“吸引力法则”了吗?
1.相信运气的人
一般人有两种常见的“运气观”。像咱们中国人常常认为运气是人的一种“属性”。有的人天生运气好,有的人天生运气不好,差不多相当于有“福”之人和无福之人。有福之人干什么事儿的运气都会比别人好一点。另一种观念在西方可能比较流行,认为运气是一个可以随时变化的东西:可能你这几天运气好,但是过几天你的运气就不好了。
恒定的和变化的,你觉得这两个运气观哪个有道理呢?应该说都没有道理,运气只是概率而已,并不是什么有时候陪伴你有时候离开你的“光环”或者“能量场”。
但是观念可以影响人。心理学上有个说法叫“自证预言”,我们专栏第一季讲过一个道理叫“窈窕淑女效应”,都是说你认为自己是个什么人,你就可能变成一个什么人。那认为自己运气好的人,会变成什么人呢?
2009年,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管理学家玛雅·杨(Maia Young),组织了一个关于运气的研究 [1]。她想看看相信“恒定运气(我耳朵大有福)”的人,和相信“变化运气(我有时候运气好有时候运气不好)”的人,做事风格有什么不同。
研究者对185个大学生做了问卷调查。问卷统计了每个学生的运气观和工作风格。所谓工作风格,主要考察了两个方面:第一,你愿不愿意接受有难度的挑战;第二,你做一件事能不能坚持下来。
统计结果是那些相信自己天生有好运的人,做事更愿意接受挑战,而且他们更能把事坚持下来。
迎接挑战、还能坚持下来,这些可都是奋斗者的宝贵素质啊。
也许是这些人做事比较成功,所以他们才感觉自己的运气好。也许是因为这些人相信自己运气好,所以更敢于接受挑战也更愿意坚持。也许因果关系已经不重要,这本来就是一个相辅相成的正反馈过程。
关键在于,“相信自己有好运气”和“获得好运气”之间,可能是有联系的。而这方面的研究,早就有人做过了。
2.好运者的三个素质
英国的心理学家理查德·怀斯曼(Richard Wiseman)在2013年出了一本书,叫《幸运因素》(The Luck Factor,这本书有中文版,叫《正能量2:幸运的方法》)。怀斯曼做了很多研究证明,运气是真有用。
怀斯曼做了一件有点不寻常的事儿。他在报纸杂志上刊登广告,费了很大的劲儿招募了400个认为自己一贯运气特别好和认为自己一贯运气特别差的人。他想看看这些人是不是真的运气那么好或者那么差。
怀斯曼安排的一个实验是这样的。他要求受试者挨个完成一项单独任务:走一小段路,到一个咖啡店里去买一杯咖啡。
任务非常简单,但怀斯曼在其中设置了两个机关。他在通往咖啡店的必经之路的地上放了一些钱,这个钱正好够买一杯咖啡。他在咖啡店里安排了一个商人,假装在那儿等咖啡。
结果怀斯曼就发现,那些宣称自己有好运的人的确是有好运。他们在路上发现了地上有钱,捡起钱来到咖啡店里买了一杯咖啡,等咖啡的时候主动跟商人聊了一会儿天。这不就是咱们前面说的小王吗?也许聊这一会儿就能聊出一个机会来。
而那些宣称自己没有好运的人,还真的没有好运。他们没注意到地上有钱,买了咖啡之后也没跟人搭话,老老实实就等在那里。
那如此说来,这些人对自己的认识是对的 —— 真的有运气好和运气不好的人。难道说运气光环真的存在吗?那当然不是。
其实是性格决定命运。怀斯曼发现,运气好的人有三个性格特征。
第一是外向。外向者喜欢跟陌生人聊天,他总能注意到那些有意思的人,然后从聊天中获得新的信息。再一点,外向者也善于让别人注意到自己,这样别人也会主动找他。
第二是开放。开放的人愿意尝试新的东西,他对风险没有那么害怕。
第三是神经质程度低。所谓神经质,就是容易焦虑、容易紧张,容易嫉妒。而运气好的人恰恰没有这些负面的情绪,做事非常放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