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痛在生活中经常碰到,其病因病机极其复杂,可单独出现,也可伴随于其它多种疾病中,如感冒、神经性头痛、颈源性头痛等。这里只讨论以头痛为主的要症状的情况。
头痛采用经络针刺疗法是比较好的,为什么呢?因为头痛发作时痛苦不堪,而在穴位上针刺或者按揉见效极快。并且根据经络在在头部的分布可以把头痛按部位来分类,比如前额痛、偏头痛、头顶痛、后头痛等,清晰明了,易于分类,方便操作。
一、偏头痛,女性多见,为发作性疼痛,例如血管神经性头痛是由血管收缩功能障碍引起的半侧头痛,发病与受寒、疲劳、情绪波动等因素有关,以反复发作性剧烈头痛为特征。发作时为搏动性钻痛、钝痛或刺痛。偏头痛以少阳经为主,手少阳三焦经在前,足少阳胆经在后,还有胃经。就近取穴以患侧太阳穴刺血最好。对准太阳穴附近青筋点刺,出血20~30滴,一周刺一次,轻者1~2次可愈,重者2~3次可愈。对于久年偏头痛疗效尤佳。若是大面积偏头痛,可取患侧丝竹空与风池相呼应,丝竹空可透刺率谷,风池刺入1寸左右,少提插而多捻转。若是耳上之偏头疼痛,则主要为少阳经痛,可以针健侧足临泣、悬钟;若是偏向太阳穴可针陷谷或门金穴;若疼痛部位介于阳明和少阳之间可针健侧侧三里、侧下三里倒马针。久年偏头痛加肾关穴,血管神经性痛可取足临泣和内关。另外中医认为久病必有痰淤,难病必有淤,怪病必有痰,杂病必有痰。久年偏头痛可在痰会丰隆点刺出血,可消痰淤。
二、前头痛,以前额及眼眶为主,在此分布的经络主要为足阳明胃经及足太阳膀胱经。阴陵泉、公孙属脾经,与胃经相表里,治前额痛效果极好。中脘为胃之募穴,健脾祛痰,善降上逆之浊气,对于痰饮引起的前头痛及昏眩,二目难挣,气血不足有卓效。眶上神经痛并伴有眼球胀痛,可取太冲穴。太阳经上的穴位可取束骨、昆仑。束骨治肝肾阴虚之头痛疗效为佳,而昆仑治外感之眉棱骨痛较好。
三、头顶痛,头顶主要有三条经脉,正中为督脉,两边为膀胱经,足厥阴肝经与督脉会与头巅顶,所以巅顶部位的疼痛可以取肝经原穴太冲,尤其女性适用。《肘后歌》中“顶心头痛眼不开,涌泉下针足安康”,由此看来古人多用涌泉治头顶痛。束骨为膀胱经输穴,“输主体重节痛,”所以对于头顶痛束骨穴效果也不错。
四、后头痛,头后及与颈相交处经脉主要有足太阳膀胱经、督脉等。后头痛常见于高血压、颈椎病、枕神经痛等。以颈椎病和枕神经痛为常见。队伍后头痛可以取膀胱经上的穴位,如束骨、昆仑,也可取风池,因为风池属于足少阳胆经,所以对于后头合并偏头痛甚效。另外董氏奇穴中的正筋、正宗效果也非常好。如果疼痛比较严重,可以在冲霄穴(骶椎下半段正中)放血,或者委中青筋刺血,效果立竿见影。
五、偏正头痛,一般是指前头痛及偏头痛一起发作,《灵光赋》中:“偏正头痛泻列缺,若不应时求太渊。”列缺和太渊可以作为偏正头痛的特效组合穴位。多年久病,多有瘀血了以太阳穴刺血最为有效。
六、全头痛,全头痛可以采用杨维杰老师的“头痛杨二针”,即三间穴加三叉三维对于各种头痛疗效极佳。对于表征证及风证引起的头痛以耳尖刺血最佳。如果是用脑过度,脑髓不足,头脑发胀,多是肾虚,可针肾经肓俞穴,头胀痛可加耳尖刺血,效果极好。
以上穴位可按揉可针刺,以针刺效果为好,没条件针刺的按揉也能起到一定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