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感谢徐汝奇恩师,今天的讲解内容为脉经,具体内容如下:
我们重点要讲述脉经的内容,脉经中包含了:灵枢,素问,难经,还有伤寒金匮中的内容,是这些内容的总结。
我自己体会为何我们要学脉经的内容?其实脉经在诊病中要用到的核心内容,在第一天的课程中已经讲过了,所以老师也一直说第一天的课程非常重要。
那么第二天还讲脉经,老师是为了让我们在将来的进一步深造中打下基础。
因为脉经里面很多术语,理念和提法与伤寒论是一致的,读懂脉经有助于理解伤寒论。
因为怕我们自己看不懂脉经。所以老师不辞辛劳地把脉经的主要内容串讲一遍,这样在日后的学习中,我们看脉经不困难,理解伤寒论才能不断深入。
换言之,脉经这一课学不懂,不影响后面跟着老师学伤寒论,但是影响未来自己深造。
所以昨天第一课学习要注重理解,今天第二课学习要注重概念。
王叔和的历史地位:
脉经是王叔和写的,仲景祖师爷口述伤寒论,王叔和记录,因此他是解读伤寒论第一人。要想深刻地理解伤寒论,必须好好读脉经。
但是脉法比较难学,脉经序言中说:脉理精微,其体难辨。在心易了,指下难明。
但是,老师教的脉法还是比较简单的,特别是再结合红外热成像,开方基本不会出错。
脉形指下秘诀第一
学习脉经,我们首先要讲述脉的形状,这是秘诀:
二十四脉对应二十四气象(四季中每个季节六种脉),学会这些脉法足够了,不用再学别的脉法。
学会的标准是:要背会。
浮脉,举之有余,按之不足。(浮于手下)
解析:轻轻按压有力,使劲按没有力。
芤脉,浮大而软,按之中央空,两边实。(一曰手下无,两旁有)
解析:如葱管
洪脉,极大在指下。(一曰浮而大)
解析:像洪水一样,冲下来。
滑脉,往来前却(后退)流利,展转替替然,与数相似。
(一曰浮中如有力。一曰漉漉如欲脱)
解析:有滑腻的感觉
数脉,去来促急。(一曰一息六七至。一曰数者进之名)
解析:有发烧,炎症的中毒反应
促脉,来去数,时一止复来。
弦脉,举之无有,按之如弓弦状。(一曰如张弓弦,按之不移。又曰浮紧为弦)
解析:轻轻按没有,使劲按绷着
紧脉,数如切绳状。(一曰如转索之无常)
解析:绞绳
沉脉,举之不足,按之有余。(一曰重按之乃得)
伏脉,极重指按之,着骨乃得。(一曰手下裁动。一曰按之不足,举之无有。一曰关上沉不出,名曰伏)
解析:伏脉是非常实
革脉,有似沉伏,实大而长,微弦。(《千金翼》以革为牢)
实脉,大而长,微强,按之隐指愊愊然。(一曰沉浮皆得)
解析:有弹性
微脉,极细而软,或欲绝,若有若无。(一曰小也。一曰手下快。一曰浮而薄。一曰按之如欲尽)
涩脉,细而迟,往来难且散,或一止复来。(一曰浮而短,一曰短而止。或曰散也)
细脉,小大于微,常有,但细耳。
软脉,极软而浮细。(一曰按之无有,举之有余。一曰细小而软。软,一作濡,曰濡者,如帛衣在水中,轻手相得)
弱脉,极软而沉细,按之欲绝指下。(一曰按之乃得,举之无有)
解析:如蜘蛛丝
虚脉,迟大而软,按之不足,隐指豁豁然空。
散脉,大而散。散者,气实血虚,有表无里。
缓脉,去来亦迟,小快于迟。(一曰浮大而软,阴浮与阳同等)
解析:呼吸三到五次,凭感觉。
迟脉,呼吸三至,去来极迟。(一曰举之不足,按之尽牢。一曰按之尽牢,举之无有)
结脉,往来缓,时一止复来。(按之来缓,时一止者,名结阳;初来动止,更来小数,不能自还,举之则动,名结阴)
解析:和促脉相比,都有停,但是促脉快。
代脉,来数中止,不能自还,因而复动。脉结者生,代者死。
解析:代脉的中止没有规律,结脉有。所以更危险。
动脉,见于关上,无头尾,大如豆,厥厥然动摇。(《伤寒论》云:阴阳相搏名曰动。阳动则汗出,阴动则发热,形冷恶寒。数脉见于关上,上下无头尾,如豆大,厥厥动摇者,名曰动)
解析:心衰之脉,心痛。
浮与芤相类(与洪相类),弦与紧相类,滑与数相类,革与实相类(《千金翼》云:牢与实相类),沉与伏相类,微与涩相类,软与弱相类,缓与迟相类。(软与迟相类)
如何学习上述二十四脉?
老师说:只要学会伤寒论上的阴阳十种脉就可以了,不用把脉相搞得太复杂。
我见过老师用的脉有:浮脉,芤脉,洪脉,滑脉,促脉(常见于寸脉),弦脉,紧脉,沉脉,细脉,弱脉,涩脉,缓脉,动脉,总计不足十五种脉。
在二十四脉中,代脉可能需要特别关注一下,因为是会死人的脉。代脉在百度上的解释为:
代脉脉来缓慢而有规则的歇止,即止有定数,如每跳五次停一次;或每跳三次停一次,甚至有每跳二次停一次的。
总结一下就是良久方来,止有定数。
伤寒论中没有出现过革脉,伏脉,实脉,软脉,散脉。
为何老师的脉法中常写细弦或者稍弦脉?
老师写的细弦或者稍弦,是指这个脉中正常的那部分脉相。比如老师写左关细弦且滑,那么病相就是滑,而不是细弦,因为细弦是正常的。为什么这么说?
伤寒论 平脉法中有一段文字:
问曰:濡弱何以反适十一头?
师曰:五脏六腑相乘故令十一。
这点话的意思是:脉相濡弱这种情况适合于五脏六腑。五脏六腑加起来就是十一个系统,五加六嘛!故称作十一头。
五脏六腑的脉相都反应在寸口三部脉上,这说明左右手的寸关尺都不能是紧绷绷的脉,都应该是有濡弱相的脉,也就是柔缓的脉,这种脉就叫做细弦脉或稍弦脉。细主濡弱,而弦主心脏跳动产生的波动。
当然,如果老师写弦紧,弦滑之类的脉就是非正常脉。
平脉早晏法第二
把脉的时间:
早晨没吃饭之前最好。
分别三关境界脉候所主第三
关键语句:阳生于尺动于寸,阴生于寸动于尺。
分析:脉是动脉血管,动脉血来自于心脏。尺离心脏近,寸离心脏远。
血液从心脏流过来,冲击到手腕处形成漩涡,这个漩涡就是寸脉。如果寸脉有力,说明心脏供血力量大,患者阳气足,反之则阳气衰。这就叫做阳生于尺动于寸。
漩涡反冲回来的血到达尺部,这叫阴生于寸动于尺。
辨尺寸阴阳荣卫度数第四
这段中的内容在7月15日的笔记中记录了,需要注意的只有关格这段话。
然:关之前者,阳之动也,脉当见九分而浮。过者,法曰太过;减者,法曰不及。遂上鱼为溢,为外关内格,此阴乘之脉也。关之后者,阴之动也,脉当见一寸而沉。过者,法曰太过;减者,法曰不及。遂入尺为覆,为内关外格,此阳乘之脉,故曰覆溢。是真脏之脉也,人不病自死。
这段话揭示了伤寒论中减字的含义,如在辨脉法中被人读不懂的这段话:
脉弦而大,弦则为减,大则为芤。减则为寒,芤则为虚。寒虚相搏,此名为革。妇人则半产、漏下,男子则亡血、失精。
分析:减就是不及的意思,故革脉就是微弦脉,就是又寒又虚。弦是阴脉不是阳脉,要特别注意。
寸上叫溢,也叫外关内格,可见外关内格包括寸上,也包括关上。阴气盛把阳气往外赶了。也就是阴气太盛了。
为何寸脉九分浮?尺脉一寸沉呢?这是因为阳在外,阴在内,阳卫阴守。
内关外格是阳气占了阴气的位置,相当于盖在阴气上面不走了。也就是阳气太盛了。
阳气太盛,阴气太盛,都会导致脉非常有力,没有弹性,这叫做真脏之脉,都是死脉。会见到肿瘤,尿毒症,颅内压高,小便癃闭,脑梗,高血压危像等病。
平脉视人大小长短男女逆顺法第五
凡诊脉,当视其人大小、长短及性气缓急。脉之迟速、大小、长短皆如其人形性者,则吉。反之者,则为逆也。脉三部大都欲等,只如小人、细人、妇人脉小软。小儿四、五岁,脉呼吸八至,细数者,吉。(《千金翼》云:人大而脉细,人细而脉大,人乐而脉实,人苦而脉虚,性急而脉缓,性缓而脉躁,人壮而脉细,人羸而脉大,此皆为逆,逆则难治。反此为顺,顺则易治。凡妇人脉常欲濡弱于丈夫。小儿四、五岁者,脉自快疾,呼吸八至也。男左大为顺,女右大为顺。肥人脉沉,瘦人脉浮。)
分析:男人左边的脉大好,女人右边的脉大好。小孩呼吸比较快。两岁以下小孩,一指定三关,只看虚实阴阳就可以了,不必分辨三脉。
持脉轻重法
脉有轻重,何谓也?
然:初持脉如三菽之重,与皮毛相得者,肺部也(菽者,小豆。言脉轻如三小豆之重。吕氏作大豆。皮毛之间者,肺气所行,故言肺部也)。如六菽之重,与血脉相得者,心部也(心主血脉,次于肺,如六豆之重)。如九菽之重,与肌肉相得者,脾部也(脾在中央,主肌肉,故次心,如九豆之重)。如十二菽之重,与筋平者,肝部也(肝主筋,又在脾下,故次之)。按之至骨,举之来疾者,肾部也(肾主骨,其脉沉至骨)。故曰轻重也。
分析:这段是说把脉不能往下按,几乎就是放上去。微微下沉,取脉中位就可以了。
两手六脉所主五脏六腑阴阳逆顺第七
《脉法赞》云:肝心出左,脾肺出右,肾与命门,俱出尺部,魂魄谷神,皆见寸口。左主司官,右主司府。左大顺男,右大顺女。关前一分,人命之主。左为人迎,右为气口。神门诀断,两在关后。人无二脉,病死不愈。诸经损减,各随其部。察按阴阳,谁与先后(《千金》云:三阴三阳,谁先谁后)。阴病治官,阳病治府。奇邪所舍,如何捕取?审而知者,针入病愈。
心部在左手关前寸口是也,即手少阴经也,与手太阳为表里,以小肠合为府。合于上焦,名曰神庭,在龟(一作鸠)尾下五分。
肝部在左手关上是也,足厥阴经也,与足少阳为表里,以胆合为府,合于中焦,名曰胞门(一作少阳),在大仓左右三寸。
肾部在左手关后尺中是也,足少阴经也,与足太阳为表里,以膀胱合为府,合于下焦,在关元左。
肺部在右手关前寸口是也,手太阴经也,与手阳明为表里,以大肠合为府,合于上焦,名呼吸之府,在云门。
脾部在右手关上是也,足太阴经也,与足阳明为表里,以胃合为府,合于中焦,脾胃之间,名曰章门,在季胁前一寸半。
肾部在右手关后尺中是也,足少阴经也,与足太阳为表里,以膀胱合为府,合于下焦,在关元右,左属肾,右为子户,名曰三焦。
分析:这个内容在上一课中已经讲过了,要注意的就是右尺这里的说法是少阴与太阳,而还有一种说法是少阳三焦和厥阴心包,估计两种说法都可以,反正就是水火共济的命门。
上面这些内容是讲如何诊脉的基础知识的。下面的内容就是涉及到伤寒论中用到的一些术语了。
学习脉经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理解伤寒论,因此,下面这些内容,均从这个角度进行分析的。
辨脏腑病脉阴阳大法第八
脉何以知脏腑之病也?
然:数者腑也,迟者脏也。数即有热,迟即生寒。诸阳为热,诸阴为寒。故别知脏腑之病也。(腑者阳,故其脉数;脏者阴,故其脉迟。阳行迟,病则数;阴行疾,病则迟)脉来浮大者,此为肺脉也;脉来沉滑如石,肾脉也;脉来如弓弦者,肝脉也;脉来疾去迟,心脉也。脉来当见而不见为病。病有深浅,但当知如何受邪。
分析:老师说只要知道凡是阳脉就是有热,凡是阴脉就是有寒,这一点就可以了。
我想,从解读伤寒论的目标来看,伤寒论中有数脉,迟脉,知道分别代表热和寒就好。
辨脉阴阳大法第九
脉有阴阳之法,何谓也?
然:呼出心与肺,吸入肾与肝,呼吸之间,脾受谷味也,其脉在中。浮者阳也,沉者阴也,故曰阴阳。
心肺俱浮,何以别之?
然:浮而大散者,心也;浮而短涩者,肺也。
肾肝俱沉,何以别之?
然:牢而长者,肝也;按之软,举指来实者,肾也。脾者中州,故其脉在中(《千金翼》云:迟缓而长者,脾也)。是阴阳之脉也。
脉有阳盛阴虚,阴盛阳虚,何谓也?
然:浮之损小,沉之实大,故曰阴盛阳虚;沉之损小,浮之实大,故曰阳盛阴虚。是阴阳虚实之意也。(阳脉见寸口,浮而实大,今轻手浮之更损减而小,故言阳虚;重手按之反更实大而沉,故言阴实。)
经言:脉有一阴一阳,一阴二阳,一阴三阳;有一阳一阴,一阳二阴,一阳三阴。如此言之,寸口有六脉俱动耶?
然:经言如此者,非有六脉俱动也,谓浮、沉、长、短、滑、涩也。浮者阳也,滑者阳也,长者阳也;沉者阴也,涩者阴也,短者阴也。所以言一阴一阳者,谓脉来沉而滑也;一阴二阳者,谓脉来沉滑而长也;一阴三阳者,谓脉来浮滑而长,时一沉也。所以言一阳一阴者,谓脉来浮而涩也;一阳二阴者,谓脉来长而沉涩也;一阳三阴者,谓脉来沉涩而短,时一浮也。各以其经所在,名病之逆顺也。
凡脉大为阳,浮为阳,数为阳,动为阳,长为阳,滑为阳;沉为阴,涩为阴,弱为阴,弦为阴,短为阴,微为阴,是为三阴三阳也。阳病见阴脉者,反也,主死;阴病见阳脉者,顺也,主生。关前为阳,关后为阴。阳数则吐血,阴微则下利;阳弦则头痛,阴弦则腹痛;阳微则发汗,阴微则自下;阳数口生疮,阴数加微,必恶寒而烦挠不得眠也。阴附阳则狂,阳附阴则癫。得阳属腑,得阴属脏。无阳则厥,无阴则呕。阳微则不能呼,阴微则不能吸,呼吸不足,胸中短气。根据此阴阳以察病也。
寸口脉浮大而疾者,名曰阳中之阳,病苦烦满,身热,头痛,腹中热。
寸口脉沉细者,名曰阳中之阴,病苦悲伤不乐,恶闻人声,少气,时汗出,阴气不通,臂不能举。
尺脉沉细者,名曰阴中之阴,病苦两胫酸疼,不能久立,阴气衰,小便余沥,阴下湿痒。
尺脉滑而浮大者,名曰阴中之阳,病苦小腹痛满,不能溺,溺即阴中痛,大便亦然。
尺脉牢而长,关上无有,此为阴干阳,其人苦两胫重,少腹引腰痛。
寸口脉壮大,尺中无有,此为阳干阴,其人苦腰背痛,阴中伤,足胫寒。
夫风伤阳,寒伤阴。阳病顺阴,阴病逆阳。阳病易治,阴病难治。在肠胃之间,以药和之;若在经脉之间,针灸病已。
分析:这段最难学,要注意七个问题:
第一:五脏脉分别什么样?
在上一课中,已经讲到了:木脉弦急,火脉浮大散,土脉缓大,金脉浮涩短,水脉沉濡滑。
和这里对比一下,心脉浮大散,肺脉浮涩短,一模一样。
肝脉牢而长,之前是弦急。牢而长就是濡弱且弦,应该是牢而长更准确。
肾脉按之软,举指来实者。就是沉濡滑,因为其中实就是滑。
脾者中州,故其脉在中(《千金翼》云:迟缓而长者,脾也)。就是缓大脉,还额外补充了取中位这样一个位置信息。
可见,脉经中对五脏脉的描述和伤寒论中文字略有不同,实质相同。
第二:什么叫做阳盛阴虚和阴盛阳虚?
请注意,“浮之损小,沉之实大”的含义不是指寸脉大尺脉小,而是指就一个脉而言,比如就左寸脉而言,轻取微弱,沉取有力,这就是阴盛阳虚,而反过来轻取有力而沉取无力,那就是寸脉小尺阳盛阴虚。
显然,如果轻取和重按脉的力量几乎一样,就是缓大脉,就是阴阳都不虚,就是濡弱脉,就是老师说的哪怕都细弱,也能活120岁的脉。
第三:脉有一阴一阳,一阴二阳,一阴三阳;有一阳一阴,一阳二阴,一阳三阴,是什么意思?
这里其实是用举例的方法讲讲的是阴阳可以无限分割,比如脉沉而滑就是一阴(沉)一阳(滑)。那么如果是脉微而浮呢?其实也是一阴(微)一阳(浮)。
老师就是这样诊脉的,我们来看一个例子:
2018-7-7 脉左寸稍滑略弦,关稍弦略滑,尺细稍滑;右寸浮弦稍滑,关细滑,尺细。舌尖红苔薄白。下肢皮肤白斑。诉:左腿内侧白癜风,月经基本正常。
左寸一阳(滑)一阴(弦),左关阳(滑,稍弦不考虑),左尺一阴(细)一阳(化);右寸二阳(浮,滑)一阴(弦)
第四:这里讲的阳脉和阴脉与伤寒论中的有区别么?
基本没有,伤寒论中五个阳脉,五个阴脉。这里六个阳脉六个阴脉。多长为阳,短为阴。
第五:六种阳脉有什么区别?六种阴脉有什么区别?
这一点非常重要,需要记忆。这里也是以举例,而非穷尽的方式讲了一些例子。
例如:
阳数(寸脉数):吐血,口生疮(阳盛)
阳浮大而疾(寸脉浮大数):病苦烦满,身热,头痛,腹中热(三阳一阴,注意,这个阴本不存在,但是孤阳不生,独阴不长,所以这个阴是时一来也,就是偶尔来一下,相当于促脉)。
阳沉细(寸脉沉细):病苦悲伤不乐,恶闻人声,少气,时汗出,阴气不通,臂不能举(二阴一阳,这个阳也是时一来也,相当于结脉)。
阳弦(寸脉弦):头痛(阳虚)
阳微(寸脉微):发汗,不能呼(阳虚)
阴微(尺脉微):下利,自下,不能吸(阴虚)
阴弦(尺脉弦):腹痛(老师说是阴盛,这块我不太能理解,因为老师说弦是阴脉,那阴弦就应该是沉之损小,不就应该是阴虚么?)
阴沉细(尺脉沉细):病苦两胫酸疼,不能久立,阴气衰,小便余沥,阴下湿痒(二阴一阳,这个阳也是时一来也,相当于结脉)。
阴数加微(尺脉数微):恶寒而烦挠不得眠(一阳一阴)。
阴滑而浮大(尺脉滑而浮大):病苦小腹痛满,不能溺,溺即阴中痛,大便亦然(三阳一阴,这个阴也是时一来也,相当于促脉)。
内关外格(关上或寸上):阴附阳则狂(阴盛);
外关内格(关下或尺下):阳附阴则癫(阳盛)。
阳厥(厥指四肢冷,循环不好):只有尺脉,没有寸脉(阴盛)
阴呕(吐指呕吐,阳只集中的头部,颅内高压):只有寸脉,没有尺脉(阳盛)
尺脉牢而长,关上无有(也叫做阴干阳,老师说不是关上真的没有,而是两关和寸都很弱,这一点和阳厥有区别),苦两胫重,少腹引腰痛(重就是有浮肿,用肾着汤,)。
寸口脉壮大,尺中无有(也叫做阳干阴,同样注意和阴呕区别),其人苦腰背痛,阴中伤,足胫寒(这种病容易阳痿,用葛根汤起阴气)。
阴阳俱微:不能呼吸,胸中短气
总结:第五个问题看似复杂,要背诵的内容很多,其实有很强的规律性。
大体上就是阳盛头痛,吐血,烦热。阳虚:头痛,汗出。阴盛:腹痛,大小便难。阴虚:腹痛,腿痛,大小便下利。
第六:阳虚和阴虚是怎么产生的?阳盛和阴盛又是怎么产生的?
风伤阳卫(背是阳,胸头是阳,所以伤风头背痛)导致阳虚,寒伤阴卫导致阴虚(腹是阴,胃腹是阴,所以伤阴腹腿痛)。阳虚又导致阴盛,阴虚又导致阳盛。
阳病阴治,阴病阳治。
第七:为何阳病易治,阴病难治?
因为阳病病位浅,解表就可以了,用药一吐,一发汗就好了,治疗时间短。
而阴病病位深,要先让阳气升起来,所以治疗时间长。
并且如果病在肠道之间,用方药,如果是在经络之间,针灸放血即可。
第七:什么叫做阳病见阴脉者,反也,主死;阴病见阳脉者,顺也,主生。
分析:首先确阳病肯定见阳脉,阴病肯定见阴脉,否则就没有办法平脉辨证了。
这里的意思是说,在治病过程中,患者本来是阴病阴脉,治疗一段时间之后,出现阳脉了,其实这时候也可以认为患者是见了阳病了,这就说明治疗方向正确。
老师举了两个例子:第一,给肿瘤病人治病,开始他没有口苦,后来有了,这是阴尽阳出,见少阳了。第二:关节炎病人必须要发高烧出汗,病才能好,这也是阴病见阳了。
老师说这叫做阳出阴传,阴尽阳出。那么是从哪里传的呢?是从厥阴传的。足厥阴肝经经过淋巴结,就是通过淋巴结传的。
因此,对于癌症患者,癌症淋巴转移的,在表,清少阳火;在里,用乌梅丸。
听老师这样讲,我认为,厥阴不是最阴,而是阴阳夹杂,阴阳互传互转的一种状态。
平虚实第十
人有三虚三实,何谓也?
然:有脉之虚实,有病之虚实,有诊之虚实。脉之虚实者,脉来软者为虚,牢者为实。病之虚实者,出者为虚,入者为实;言者为虚,不言者为实;缓者为虚,急者为实。诊之虚实者,痒者为虚,痛者为实;外痛内快为外实内虚,内痛外快为内实外虚。故曰虚实也。
问曰:何谓虚实?
答曰: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何谓重实?所谓重实者,言大热病,气热脉满,是谓重实。
问曰:经络俱实如何?何以治之?
答曰:经络皆实,是寸脉急而尺缓也,当俱治之。故曰滑则顺,涩则逆。夫虚实者,皆从其物类始。五脏骨肉滑利,可以长久。
分析:首先进行名词解释:
病出者就是好转的时候,缓者就是病来缓,外痛内快,就是外部痛里面没有影响,重实就是发高烧的病人,表里俱热,三阳合病。
其次,伤寒论中有虚,实,这段经文就是为了解释伤寒论中的虚实。
例如:少阴病,饮食入口则吐,心中温温欲吐,复不能吐,始得之,手足寒,脉弦迟者,此胸中实,不可下也。若膈上有寒饮,干呕者,不可吐也,当温之。
胸中实就是诊之虚实中的痛者为实。
从横逆顺浮逆脉第十一
问曰:脉有相乘,有从(仲景从字作纵字)有横,有逆有顺,何谓也?
师曰:水行乘火,金行乘木,名曰从;火行乘水,木行乘金,名曰横;水行乘金,火行乘木,名曰逆;金行乘水,木行乘火,名曰顺。
经言:脉有伏匿者,伏匿于何脏,而言伏匿也?
然:谓阴阳更相乘、更相伏也。脉居阴部反见阳脉者,为阳乘阴也。脉虽时沉涩而短,此阳中伏阴;脉居阳部反见阴脉者,为阴乘阳也;脉虽时浮滑而长,此为阴中伏阳也。重阴者癫,重阳者狂。脱阳者见鬼,脱阴者目盲。
分析:这一段定义了一种新的五行关系:
克叫做纵,而克的反面就叫做横,如金克木叫纵,那木对金就叫横。生叫做顺,而生的反面就叫做逆,如水生木叫顺,那木对水就叫逆。
这个概念在伤寒论中有应用:
伤寒论 第109条
伤寒发热,啬啬恶寒,大渴欲饮水,其腹必满,自汗出,小便利,其病欲解,此肝乘肺也,名曰横,刺期门。
分析:肝为木,肺为金。木对金就叫做横。
这段中说:重阴者癫,重阳者狂。也就是癫属阴,阳属狂。在金匮中:邪哭使魂魄不安者,血气少也;血气少者属于心,心气虚者,其人则畏,合目欲眠,梦远行而精神离散,魂魄妄行。阴气衰者为癫,阳气衰者为狂。癫和狂的定义好像是写反了。
伤寒论中没有伏匿的概念,所以这段整个用处不大,可以不学。
辨灾怪恐怖杂脉第十二
问曰:脉有残贼,何谓?
师曰:脉有弦、有紧、有涩、有滑、有浮、有沉,此六脉为残贼,能与诸经作病。
问曰:尝为人所难,紧脉何所从而来?
师曰:假令亡汗,若吐,肺中寒,故令紧;假令咳者,坐饮冷水,故令紧;假令下利者,以胃中虚冷,故令紧也。
问曰:翕奄沉名曰滑,何谓?
师曰:沉为纯阴,翕为正阳,阴阳和合,故脉滑也。
问曰:脉有灾怪,何谓?
师曰:假令人病,脉得太阳,脉与病形证相应,因为作汤,比还送汤之时,病者因反大吐若下痢,(仲景痢字作利)病腹中痛。因问言:我前来脉时不见此证,今反变异,故是名为灾怪。因问何缘作此吐痢?答曰:或有先服药,今发作,故为灾怪也。
问曰:人病恐怖,其脉何类?
师曰:脉形如循丝,累累然,其面白脱色。
问曰:人愧者,其脉何等类?
师曰:其脉自浮而弱,面形乍白乍赤。
问曰:人不饮,其脉何类?
师曰:其脉自涩,而唇口干燥也。言迟者,风也;摇头言者,其里痛也;行迟者,其表强(督脉不通)也;坐而伏者,短气也;坐而下一膝者,必腰痛;里实护腹如怀卵者,必心痛。
师持脉,病患欠者,无病也;脉之因伸者,无病也(一云呻者,病也)。假令向壁卧,闻师到不惊起,而目眄视(一云反面仰视)。若三言三止,脉之,咽唾,此为诈病。假令脉自和,处言此病大重,当须服吐下药,针灸数十百处乃愈。
分析:这段话是讲之前吃错了药(主要是西药),现在吃对了,就把吃错的药吐出来或拉出来了,就叫做灾怪。辨病的时候,要特别注意弦(阴脉)、紧(主痛)、涩(津液亏)、滑(实)、浮(表证)、沉(里证),这六种脉,这六种脉基本上都是病脉。
紧脉产生的原因包括:肺气虚,寒湿和脾阳虚三种。
滑脉:翕(宽大脉),这里说滑脉是个阴阳合和的脉,这就说明,滑脉往往和细弦脉一样,是个好脉。
对于灾怪,本来是正常的,但是也可以让病人吃点姜汤,免得病人抱怨腹泻或呕吐。
后面这些都是望的内容,目前不必考虑,与伤寒论的学习无关。
迟急短长杂脉法第十三
黄帝问曰:余闻胃气、手少阳三焦、四时五行脉法。夫人言脉有三阴三阳,知病存亡,脉外以知内,尺寸大小,愿闻之。
岐伯曰:寸口之中,外别浮沉、前后、左右、虚实、死生之要,皆见寸口之中。脉从前来者为实邪,从后来者为虚邪,从所不胜来者为贼邪,从所胜来者为微邪,自病(一作得)者为正邪。外结者病痈肿,内结者病疝瘕也。间来而急者,病正在心,气也。脉来疾者,为风也;脉来滑者,为病食也;脉来滑躁者,病有热也;脉来涩者,为病寒湿也。脉逆顺之道,不与众谋。
师曰:夫呼者,脉之头也。初持之来疾去迟,此为出疾入迟,为内虚外实;初持脉来迟去疾,此为出迟入疾,为内实外虚也。
脉数则在腑,迟则在脏。脉长而弦病在肝(扁鹊云:病出于肝),脉小血少病在心(扁鹊云:脉大而洪,病出于心),脉下坚上虚病在脾胃(扁鹊云:病出于脾胃),脉滑(一作涩)而微浮病在肺(扁鹊云:病出于肺),脉大而坚病在肾。(扁鹊云:小而紧)脉滑者多血少气,脉涩者少血多气,脉大者血气俱多。又云:脉来大而坚者血气俱实,脉小者血气俱少。又云:脉来细而微者血气俱虚。沉细滑疾者热,迟紧为寒(又云:洪数滑疾为热,涩迟沉细为寒)。脉盛滑紧者病在外热,脉小实而紧者病在内冷(囊肿,癌症)。脉小弱而涩谓之久病,脉滑浮而疾者谓之新病。脉浮滑,其人外热,风走刺,有饮,难治(浮肿,尿毒症,风湿性心脏病)。脉沉而紧,上焦有热,下寒,得冷即便下(上热下寒)。脉沉而细,下焦有寒,小便数,时苦绞痛,下利重。脉浮紧且滑直者,外热内冷,不得大小便。
脉洪大紧急,病速进在外,苦头发热、痈肿;脉细小紧急,病速进在中,寒为疝瘕、积聚,腹中刺痛。脉沉重而直前绝者(寸脉没了),病血在肠间;脉沉重而中散者,因寒食成。脉直前而中散绝者(关脉没了,糖尿病都是这样,其实就是肝胆虚,应该是左关),病消渴(一云病浸淫痛)。脉沉重,前不至寸口,徘徊绝者,病在肌肉,遁尸。脉左转而沉重者,气癥阳在胸中,脉右转出不至寸口者,内有肉癥。脉累累如贯珠,不前至,有风寒在大肠,伏留不去;脉累累中止不至,寸口软者,结热在小肠膜中,伏留不去。脉直前左右弹者,病在血脉中,肧血也;脉后而左右弹者,病在筋骨中也。脉前大后小,即头痛目眩;脉前小后大,即胸满短气。上部有脉,下部无脉,其人当吐,不吐者死(阴呕);上部无脉,下部有脉,虽困无所苦(肾和命门脉还在)。
夫脉者,血之府也。长则气治,短则气病,数则烦心,大则病进,上盛则气高,下盛则气胀,代则气衰,细则气少(《太素》细作滑),涩则心痛。浑浑革革,至如涌泉,病进而危;弊弊绰绰,其去如弦绝者,死。短而急者病在上,长而缓者病在下;沉而弦急者病在内,浮而洪大者病在外;脉实者病在内,脉虚者病在外。在上为表,在下为里;浮为在表,沉为在里。
分析:这一段讲得太细了,如果都学会,不亚于ct机。因此,都记住的可能性几乎没有,其实也不需要都记住,因为这一段主要就是对脉法中五行生克关系的细化。因此只要掌握了五行生克,多少变化都能自己想到。
例如:
脉从前来者为实邪,从后来者为虚邪,可能就是说寸为阳(实),尺脉为阴(虚)么。
从所不胜来者为贼邪,从所胜来者为微邪。可能就是说人的属性克不过脉相的为贼邪,如木人的金脉就是贼邪。能克过的就是微邪,如土脉。
间来而急者,病正在心,气也。可能就是说,心脏病产生了促脉,所以老师经常会说左关脉是促脉。
这里面有的内容确实简单地用阴阳五行说不通,比如:脉左转而沉重者,气癥阳在胸中,脉右转出不至寸口者,内有肉癥。
但是,学习伤寒论的关键是搞清楚治病的原理,而不是学习如何变成ct机。现阶段时间精力花在这里,成了舍本逐末了。未来有精力再逐吧。
为了便于理解,老师举了两个例子:
第一个:
症状:感冒头疼发烧,
脉法分析:头在上,属于上焦。寸属于上焦,那么是左寸还是右寸?上一节课的笔记说了,左寸神经系统,右寸呼吸系统,所以是左寸。症状是痛加发烧,在本课笔记《辨脏腑病脉阴阳大法第八》部分,我们分析出,阳盛头痛,阳虚也可以头痛,因此,我们还是不知道是阳盛还是阳虚。可是有发热,那《辨脏腑病脉阴阳大法第八》中说了,头痛身热,左寸浮大。这样,我们就知道了感冒头疼发烧是左寸浮滑之脉。浮是因为病在表,也就是头部表面有热,这个在红外热成像中看得清清楚楚,红外热成像是测试体表温度的机器,不能测体内。感冒头痛发烧的患者,头部表面温度高。
第二个:
症状:肚子胀
脉法分析:首先要知道,肚子胀对应关脉,因为关脉属于中焦,中焦对应膻中到脐下一寸处。在上一节课的笔记中,我们讲了左关对应左侧脏器,以及胸椎,右关对应左侧脏器,以及脊柱。因此,肚子胀可能反应在左关,也可能反应在右关,就看生病的脏器的位置了。
位置定了之后,再看虚实,如果是有力的脉就是实证(也就是热症,阳症的意思),如果是无力的脉就是虚症(也就是寒症,阴症的意思)
平人得病所起十四
何以知春得病?无肝脉也。无心脉,夏得病;无肺脉,秋得病;无肾脉,冬得病;无脾脉,四季之月得病。
假令肝病者,西行,若食鸡肉得之,当以秋时发,得病以庚辛日也。家有腥死,女子见之,以明要为灾。不者,若感金银物得之。
假令脾病,东行,若食雉兔肉及诸木果实得之。不者,当以春时发,得病以甲乙日也。
假令心病,北行、若食豚、鱼得之。不者,当以冬时发,得病以壬癸日也。
假令肺病,南行,若食马肉及獐鹿肉得之。不者,当以夏时发,得病以丙丁日也。
假令肾病,中央,若食牛肉及诸土中物得之。不者,当以长夏时发,得病以戊己日也。
假令得王脉,当于县官家得之。
假令得相脉,当于嫁娶家得之,或相庆贺家得之。
假令得胎脉,当于产乳家得之。
假令得囚脉,当于囚徒家得之。
假令得休脉,其人素有宿病,不治自愈。
假令得死脉,当于死丧家感伤得之。
何以知人露卧得病?阳中有阴也。
何以知人夏月得病?诸阳入阴也。
何以知人食饮中毒?浮之无阳,微细之不可知也,但有阴脉,来疾去疾,此相为水气之毒也。脉迟者,食干物得之。
分析:上一节讲的是如何成为ct机,这一节讲的是如何成为算命大师。
这里面比较重要的就是:何以知春得病?无肝脉也。无心脉,夏得病;无肺脉,秋得病;无肾脉,冬得病;无脾脉,四季之月得病。我就是无心脉,夏得病。
为什么会这样?这个道理很简单,就是我们每天背诵的那段话中讲的:正常应该是春弦秋浮,冬沉夏洪,但是病辄改易,进退低昂。
现在是夏天,如果我有心脉(也就是洪脉),那我不就没病了么?可是我有病,我没有心脉。那我是什么时候开始没有心脉的呢?刚开始得病的时候呗!
那我开始得病的时候,如果是春天,没有心脉没问题,不是病。如果是秋天,没有心脉也没问题,不是病。如果是冬天,也没问题,只有是夏天,就有问题了。因此,我必定是夏天得病。
后面是讲,心肝脾肺肾的病都是由于相克而得的,比如肝属木,金克木,因此肝病来源于金,如属于金的西方,鸡,秋天等。这块很好理解。
再往后,王脉来自县官家,用的就是老师说的象形象意理论。
同样,现阶段时间精力花在这里,成了舍本逐末了。未来有精力再逐吧。
诊病将瘥难已脉第十五
问曰:假令病患欲瘥,脉而知愈,何以别之?
师曰:寸关尺大小迟疾浮沉同等,虽有寒热不解者,此脉阴阳为平复,当自愈。人病,其寸口之脉与人迎之脉小大及浮沉等者,病难已。
分析:这一节很重要,讲了两个问题:第一,正常脉什么样,第二,人迎脉必须强于寸口脉,因为在三部九候脉法中,人迎脉是天,是阳,寸口脉是人,是阴阳合和,趺阳脉是地,是阴。
这里说明,正常人的脉有两种:洪大有力而均匀,这种是富贵人的正常脉;微弱无力而均匀,这种是普通人的正常脉。只要按照自己的身体条件过相适应的生活,都不影响寿命。
下面是脉经第二卷内容,开始讲脉和治病的关系了,老师没空讲,但是挺重要的,老师让自己看:
平三关阴阳二十四脉第一
左手关前寸口阳绝者,无小肠脉也。苦脐痹,小腹中有疝瘕,王月(王字一本作五)即冷上抢心。刺手心主经,治阴。心主在掌后横理中。(即太陵穴也)
左手关前寸口阳实者,小肠实也。苦心下急痹(一作急痛)。小肠有热,小便赤黄。刺手太阳经,治阳(一作手少阳者,非)。太阳在小指外侧本节陷中(即后溪穴也)。
左手关前寸口阴绝者,无心脉也。苦心下毒,痛,掌中热,时时善呕,口中伤烂。刺手太阳经,治阳。
左手关前寸口阴实者,心实也。苦心下有水气,忧恚发之。刺手心主经,治阴。
左手关上阳绝者,无胆脉也。苦膝疼,口中苦,目善畏,如见鬼状,多惊,少力。刺足厥阴经,治阴。在足大指间(即行间穴也),或刺三毛中。
左手关上阳实者,胆实也。苦腹中实不安,身躯习习也,刺足少阳经,治阳。在足上第二指本节后一寸。(第二指当云小指、次指,即临泣穴也)
左手关上阴绝者,无肝脉也。苦癃,遗溺,难言,胁下有邪气,善吐。刺足少阳经,治阳。
左手关上阴实者,肝实也。苦肉中痛,动善转筋。刺足厥阴经,治阴。
左手关后尺中阳绝者,无膀胱脉也。苦逆冷,妇人月使不调,王月则闭,男子失精,尿有余沥。刺足少阴经,治阴,在足内踝下动脉。(即太溪穴也)
左手关后尺中阳实者,膀胱实也。苦逆冷,胁下有邪气相引痛。刺足太阳经,治阳。在足小指外侧本节后陷中。(即束骨穴也)
左手关后尺中阴绝者,无肾脉也。苦足下热,两髀里急,精气竭少,劳倦所致。刺足太阳经,治阳。
左手关后尺中阴实者,肾实也。苦恍惚,健忘,目视䀮䀮,耳聋怅怅,善鸣。刺足少阴经,治阴。
右手关前寸口阳绝者,无大肠脉也。苦少气,心下有水气,立秋节即咳。刺手太阴经,治阴。在鱼际间。(即太渊穴也)
右手关前寸口阳实者,大肠实也。苦肠中切痛,如锥刀所刺,无休息时。刺手阳明经,治阳。在手腕中。(即阳溪穴也)
右手关前寸口阴绝者,无肺脉也。苦短气咳逆,喉中塞,噫逆。刺手阳明经,治阳。
右手关前寸口阴实者,肺实也。苦少气,胸中满彭彭,与肩相引,刺手太阴经。治阴。
右手关上阳绝者,无胃脉也。苦吞酸,头痛,胃中有冷。刺足太阴经,治阴。在足大指本节后一寸。(即公孙穴也)
右手关上阳实者,胃实也。苦肠中伏伏(一作愊愊),不思食物,得食不能消。刺足阳明经,治阳,在足上动脉。(即冲阳穴也)
右手关上阴绝者,无脾脉也。苦少气,下利,腹满,身重,四肢不欲动,善呕。刺足阳明经,治阳。
右手关上阴实者,脾实也。苦肠中伏伏如坚状,大便难。刺足太阴经,治阴。
右手关后尺中阳绝者,无子户脉也。苦足逆寒,绝产,带下,无子,阴中寒。刺足少阴经,治阴。
右手关后尺中阳实者,膀胱实也。苦少腹满,引腰痛。刺足太阳经,治阳。
右手关后尺中阴绝者,无肾脉也。苦足逆冷,上抢胸痛,梦入水见鬼,善厌寐,黑色物来掩人上。刺足太阳经,治阳。
右手关后尺中阴实者,肾实也。苦骨疼,腰脊痛,内寒热。刺足少阴经,治阴。
上脉二十四气事。
分析:这一段是讲脉阴阳的识别道理以及脉和针灸的关系,针灸和吃药的道理是一样的。
我们先看看脉阴阳的识别道理:
这里讲的是,每个脉都体察表里两个位置,举个例子来说,我们诊左寸脉的方法是这样的:手指放在中位,体察有没有浮脉,如果有,浮脉是大是小,如果是大则阳盛,如果是小或没有,则阳虚。然后体察有没有沉脉,如果有,沉脉是大是小,如果是大则阴盛,如果是小或没有,则阴虚。
所以,老师说有根基的浮大脉是好脉。因为这意味着阴盛阳也盛。
左我们再看看脉和针灸的关系:
寸阳虚(少阴病),五月(阳明月)就感觉到冷气,刺手少阴心经上的大陵穴。
左寸阳盛(太阳病),刺手太阳小肠上的后溪穴。
左寸阴虚(少阴病),刺少阴心经。
左寸阴盛(太阳病),刺太阳小肠。
可见,就是哪个经有病,刺哪个经。且阳盛和阴虚是一家,阴盛而阳虚是一家。
并且说明,阳盛不一定阴虚,这个和中基中讲的不一样,阳盛可能还阴盛,阳虚可能还阴虚。
我们列出各种病的针刺穴位:
左寸:阳盛阴盛 手太阳小肠经 后溪穴
阳虚阴虚 手少阴心经 大陵穴
左关:阳盛阴盛 足少阳胆经 临泣穴
阳虚阴虚:足厥阴肝经 行间穴
左尺:阳盛阴盛 足太阳膀胱经 束骨穴
阳虚阴虚:足少阴肾经 太溪穴
右寸:阳盛阴盛 手阳明大肠经 阳溪穴
阳虚阴虚:手太阴肺经 太渊穴
右关:阳盛阴盛 足阳明胃经经 冲阳穴
阳虚阴虚:足太阴脾经 公孙穴
右尺:和左尺一样(请注意,脉经里左尺和右尺一样)
这十个穴位应该是各经补泻的要穴,对应于虚的就是补穴,比如太渊,太溪,而且有意思的是,阴阳都补。对应于盛的就是泻穴,比如后溪,临泣,而且有意思的是,阴阳都泻。
所以老师说,学会了平脉辨证,对扎针灸也有用,是非常有道理的。
平人迎神门气口前后脉第二
心实:
左手寸口人迎以前脉阴实者,手厥阴经也。病苦闭,大便不利,腹满,四肢重,身热,苦胃胀,刺三里。
心虚:
左手寸口人迎以前脉阴虚者,手厥阴经也。病苦悸恐,不乐,心腹痛,难以言,心如寒状恍惚。
小肠实:
左手寸口人迎以前脉阳实者,手太阳经也。病苦身热,热来去,汗出(一作汗不出)而烦,心中满,身重,口中生疮。
小肠虚:
左手寸口人迎以前脉阳虚者,手太阳经也。病苦颅际偏头痛,耳颊痛。
心小肠俱实:
左手寸口人迎以前脉阴阳俱实者,手少阴与太阳经俱实也。病苦头痛,身热,大便难,心腹烦满,不得卧,以胃气不转,水谷实也。
心小肠俱虚:
左手寸口人迎以前脉阴阳俱虚者,手少阴与太阳经俱虚也。病苦洞泄苦寒,少气,四肢寒,肠澼。
肝实:
左手关上脉阴实者,足厥阴经也。病苦心下坚满,常两胁痛,自忿忿如怒状。
肝虚:
左手关上脉阴虚者,足厥阴经也。病苦胁下坚,寒热,腹满,不欲饮食,腹胀,悒悒不乐,妇人月经不利,腰腹痛。
胆实:
左手关上脉阳实者,足少阳经也。病苦腹中气满,饮食不下,咽干,头重痛,洒洒恶寒,胁痛。
胆虚:
左手关上脉阳虚者,足少阳经也,病苦眩、厥、痿,足指不能摇,躄,坐不能起,僵仆,目黄,失精,䀮䀮。
肝胆俱实:
左手关上脉阴阳俱实者,足厥阴与少阳经俱实也。病苦胃胀,呕逆,食不消。
肝胆俱虚:
左手关上脉阴阳俱虚者,足厥阴与少阳经俱虚也。病苦恍惚,尸厥不知人,妄见,少气,不能言,时时自惊。
肾实:
左手尺中神门以后脉阴实者,足少阴经也。病苦膀胱胀闭,少腹与腰脊相引痛。
左手尺中神门以后脉阴实者,足少阴经也。病苦舌燥,咽肿,心烦,嗌干,胸胁时痛,喘咳,汗出,小腹胀满,腰背强急,体重骨热,小便赤黄,好怒好忘,足下热疼,四肢黑,耳聋。
肾虚:
左手尺中神门以后脉阴虚者,足少阴经也。病苦心中闷,下重,足肿不可以按地。
膀胱实:
左手尺中神门以后脉阳实者,足太阳经也。病苦逆满,腰中痛,不可俯仰,劳也。
膀胱虚:
左手尺中神门以后脉阳虚者,足太阳经也。病苦脚中筋急,腹中痛引腰背,不可屈伸,转筋,恶风,偏枯,腰痛,外踝后痛。
肾膀胱俱实:
左手尺中神门以后脉阴阳俱实者,足少阴与太阳经俱实也。病苦脊强反折,戴眼,气上抢心,脊痛,不能自反侧。
肾膀胱俱虚:
左手尺中神门以后脉阴阳俱虚者,足少阴与太阳经俱虚也。病苦小便利,心痛,背寒,时时少腹满。
肺实:
右手寸口气口以前脉阴实者,手太阴经也。病苦肺胀,汗出若露,上气喘逆,咽中塞,如欲呕状。
肺虚:
右手寸口气口以前脉阴虚者,手太阴经也。病苦少气不足以息,嗌干,不朝津液。
大肠实:
右手寸口气口以前脉阳实者,手阳明经也。病苦腹满,善喘咳,面赤身热,喉咽(一本作咽喉)中如核状。
大肠虚:
右手寸口气口以前脉阳虚者,手阳明经也。病苦胸中喘,肠鸣,虚渴唇口干,目急,善惊,泄白。
肺大肠俱实:
右手寸口气口以前脉阴阳俱实者,手太阴与阳明经俱实也。病苦头痛,目眩,惊狂,喉痹痛,手臂卷,唇吻不收。
肺大肠俱虚:
右手寸口气口以前脉阴阳俱虚者,手太阴与阳明经俱虚也。病苦耳鸣嘈嘈,时妄见光明,情中不乐,或如恐怖。
脾实:
右手关上脉阴实者,足太阴经也。病苦足寒胫热,腹胀满,烦扰不得卧。
脾虚:
右手关上脉阴虚者,足太阴经也。病苦泄注,腹满,气逆,霍乱呕吐,黄胆,心烦不得卧,肠鸣。
胃实:
右手关上脉阳实者,足阳明经也。病苦腹中坚痛而热,(《千金》作病苦头痛)汗不出,如温疟,唇口干,善哕,乳痈,缺盆腋下肿痛。
胃虚:
右手关上脉阳虚者,足阳明经也。病苦胫寒,不得卧,恶寒洒洒,目急,腹中痛,虚鸣(《外台》作耳虚鸣),时寒时热,唇口干,面目浮肿。
脾胃俱实:
右手关上脉阴阳俱实者,足太阴与阳明经俱实也。病苦脾胀腹坚,抢胁下痛,胃气不转,大便难,时反泄利,腹中痛,上冲肺肝,动五脏,立喘鸣,多惊,身热,汗不出,喉痹,精少。
脾胃俱虚:
右手关上脉阴阳俱虚者,足太阴与阳明经俱虚也。病苦胃中如空状,少气不足以息,四逆寒,泄注不已。
肾实:
右手尺中神门以后脉阴实者,足少阴经也。病苦痹,身热,心痛,脊胁相引痛,足逆热烦。
肾虚:
右手尺中神门以后脉阴虚者,足少阴经也。病苦足胫小弱,恶风寒,脉代绝,时不至,足寒,上重下轻,行不可以按地,少腹胀满,上抢胸,胁痛引肋下。
膀胱实:
右手尺中神门以后脉阳实者,足太阳经也。病苦转胞,不得小便,头眩痛,烦满,脊背强。
膀胱虚:
右手尺中神门以后脉阳虚者,足太阳经也。病苦肌肉振动,脚中筋急,耳聋忽忽不闻,恶风,飕飕作声。
肾膀胱俱实:
右手尺中神门以后脉阴阳俱实者,足少阴与太阳经俱实也。病苦癫疾,头重,与目相引痛厥,欲起走,反眼。大风,多汗。
肾膀胱俱虚:
右手尺中神门以后脉阴阳俱虚者,足少阴与太阳经俱虚也。病苦心痛,若下重不自收,篡反出,时时苦洞泄,寒中泄,肾、心俱痛。一说云:肾有左右,而膀胱无二。今用当以左肾合膀胱,右肾合三焦。
分析:这一节非常非常重要,这一节学好了。就能通过把脉而诊断出患者的症状。并且这一节比前面ct机那一节规矩,易懂。
这一节有三个作用:第一 把六经辨证和脏腑辨证对应起来了,第二 把每种脉相对应的症状都列举出来了,第三 由于每个脉对应六种症状,六个脉就是36种症状,因此也就意味着把六经辨证扩展为了36法辨证。
开篇的心虚,心实,小肠虚,小肠实,心与小肠俱虚,心与小肠俱实,不正好就是左寸阴虚,阴盛,阳虚,阳盛,阴阳俱虚和阴阳俱实六种情况。概括得太全面了。只是心实,和心虚那里应该是手少阴,不是手厥阴,这里有点小错误。
我们举个例子,来说明这里有多重要,和伤寒论的关系有多大。
我们都知道,在伤寒论开篇中,左寸浮缓,为中风,用桂枝汤。左寸浮紧,为伤寒,用麻黄汤。
左寸浮缓,浮为阳,也就是小肠,缓为阳(因为缓和大更接近,而大是阳),也就是小肠实的病,这里说小肠实,汗出,发热,和桂枝汤的发汗对上了。
左寸浮紧,紧为阴(因为紧和涩更接近,而涩是阴),也就是小肠虚的病,这里说小肠虚,头痛,耳颊痛,和麻黄汤的体痛对上了。
这就是老师说的,脉经真是用来解释伤寒论的,老师说的一点都不差。
这一节如此之重要,我们要总结一下,但是因为我们没必要绕到脏腑辨证了,因此我们按照六经辨证的方法进行总结:
左寸(太阳小肠少阴心):少阴实:大便不利,腹满,四肢重,身热,胃胀
少阴虚:悸恐,不乐,心腹痛,难以言,心如寒状恍惚。
太阳实:身热,热来去,汗出(一作汗不出)而烦,心中满,身重,口中生疮。
太阳虚:颅际偏头痛,耳颊痛。
太阳少阴俱实:头痛,身热,大便难,心腹烦满,不得卧,以胃气不转,水谷实也。
太阳少阴俱虚:洞泄苦寒,少气,四肢寒,肠澼(便血)。
我们首先谈这里面的一个问题,就是为何太阳少阴俱实的症状不是简单的太阳实症状加少阴实症状,而反而要额外开辟出一组症状,这组症状绝对不是简单的太阳实症状加少阴实症状。
这是因为,在本课笔记《横逆顺伏逆脉第十一》中,讲了脉有相乘,也就是说,脉彼此之间相互影响。太阳寒水,少阴君火,水纵火,火横水,所以导致两者叠加后的症状不同于直接叠加。
其次,我们总结一下太阳病和少阴病的症状。
太阳病:身热,出汗,头疼,心烦,口中生疮。
少阴病:恐惧,郁闷,肚子疼,大便不利,四肢水肿,胃胀,身热。
和伤寒论全对上了,不仅如此,我们还知道了八纲辨证(表里寒热虚实阴阳)很可能是没意义的,只要四纲辨证就可以了,那就是阴阳和虚实。因为在这里王叔和先师给出的就是阴阳和虚实四个指标,而八纲辨证中的表就是阳,热就是阳,里就是阴,寒也就是阴。
徐老师真是太伟大了,正是因为老师发明了平脉辨证法,我们才能区分出阴阳虚实是脉法,而表里寒热是症候,否则我们也和别人一样糊涂,分不清脉法和症候。
我们继续总结。
左关(少阳胆厥阴肝):厥阴实:心下坚满,常两胁痛,自忿忿如怒状
厥阴虚:胁下坚,寒热,腹满,不欲饮食,腹胀,悒悒不乐,妇人月经不利,腰腹痛。
少阳实:腹中气满,饮食不下,咽干,头重痛,洒洒恶寒,胁痛。
少阳虚:眩、厥、痿,足指不能摇,躄(跛脚),坐不能起,僵仆,目黄,失精,䀮䀮(眼视光异常)。
厥阴少阳俱实:胃胀,呕逆,食不消
厥阴少阳俱虚:恍惚,尸厥不知人,妄见,少气,不能言,时时自惊。
我们总结一下少阳病和厥阴病的症状。
少阳病:咽干,目眩,不欲食,胸胁痛,胃腹胀,恶寒,脚麻痹,站不稳,目黄。
厥阴病:不欲食,心下坚,腰腹痛,月经不利,精神失常,昏迷。
我们继续总结:
左尺(太阳膀胱少阴肾):少阴实:膀胱胀闭,少腹与腰脊相引痛。舌燥,咽肿,心烦,嗌干,胸胁时痛,喘咳,汗出,小腹胀满,腰背强急,体重骨热,小便赤黄,好怒好忘,足下热疼,四肢黑,耳聋。
少阴虚:心中闷,下重,足肿不可以按地。
太阳实:逆满,腰中痛,不可俯仰,劳也。
太阳虚: 脚中筋急,腹中痛引腰背,不可屈伸,转筋,恶风,偏枯,腰痛,外踝后痛。
太阳少阴俱实:病苦脊强反折,戴眼,气上抢心,脊痛,不能自反侧。
太阳少阴俱虚:小便利,心痛,背寒,时时少腹满。
我们首先谈这里面的一个问题,就是为何现代中医要用脏腑辨证。
仲景先师传下来的是六经辨证而后世为何要改成脏腑辨证呢?
通过左寸和左尺的比较,我们就很明白了,您看如果不用脏腑辨证。那么左寸和左尺都是太阳和少阴,那就没有办法区分啊!
老师教我们坚持用六经辨证,是绝对正确的,因为伤寒论是用六经辨证写出来的,如果我们非要用脏腑辨证,就相当于把伤寒论翻译一遍,这样做是很容易出错的。
但是,我们也要知道,同样是一种病,如太阴病,不仅要分虚实,还要分脉位,这样才能真正理解六经辨证。
此外,这里虽然说脏腑辨证有一定的道理,但这里所说的脏腑辨证并不是指现代医学的脏腑辨证。为什么这么说么?
因为这里的脏腑辨证是,例如 肾虚膀胱虚,而绝对不会出现肾虚脾虚。因为肾和膀胱都在左尺上,才可以一起辨症,而肾和脾根本不在一个脉上,是绝不能一起辨证的。但是现代中医就是把肾和脾放在一起而胡乱辨证的。
其次,我们总结一下太阳病(膀胱)和少阴病(肾)的症状。
太阳病(膀胱):腰痛,脚抽筋,脚痛
少阴病(肾):少腹腰脊痛,痛风,咳喘,易怒,身体沉重,易忘事,耳聋,四肢黑。
我们继续总结:
右寸:太阴实:肺胀,汗出若露,上气喘逆,咽中塞,如欲呕状。
太阴虚:少气不足以息,嗌干,不朝津液。
阳明实:腹满,善喘咳,面赤身热,喉咽(一本作咽喉)中如核状。
阳明虚:胸中喘,肠鸣,虚渴唇口干,目急,善惊,泄白。
太阴阳明俱实:头痛,目眩,惊狂,喉痹痛,手臂卷,唇吻不收。
太阴阳明俱虚:耳鸣嘈嘈,时妄见光明,情中不乐,或如恐怖
我们总结一下阳明病和太阴病的症状。
阳明病:面赤身热,咳喘,梅核气,咽干,腹满,善惊。
太阴病:气短,咽干,欲呕,恐怖。
我们继续总结:
右关:
太阴实:足寒胫热,腹胀满,烦扰不得卧
太阴虚:泄注,腹满,气逆,霍乱呕吐,黄胆,心烦不得卧,肠鸣。
阳明实:腹中坚痛而热,(《千金》作病苦头痛)汗不出,如温疟,唇口干,善哕,乳痈,缺盆腋下肿痛。
阳明虚: 胫寒,不得卧,恶寒洒洒,目急,腹中痛,虚鸣(《外台》作耳虚鸣),时寒时热,唇口干,面目浮肿。
太阴阳明俱实:脾胀腹坚,抢胁下痛,胃气不转,大便难,时反泄利,腹中痛,上冲肺肝,动五脏,立喘鸣,多惊,身热,汗不出,喉痹,精少。
太阴阳明俱虚:胃中如空状,少气不足以息,四逆寒,泄注不已。
我们总结一下阳明病和太阴病的症状。
阳明病:腹中热痛,无汗,口干,呕吐,腋下肿,不得卧,耳鸣,面目浮肿。
太阴病:烦扰不得卧,腹胀满,肠鸣,呕吐,黄疸,气逆。
我们继续总结
右尺:少阴实:痹,身热,心痛,脊胁相引痛,足逆热烦。
少阴虚:病苦足胫小弱,恶风寒,脉代绝,时不至,足寒,上重下轻,行不可以按地,少腹胀满,上抢胸,胁痛引肋下。
太阳实:转胞(脐下痛),不得小便,头眩痛,烦满,脊背强。
太阳虚:肌肉振动,脚中筋急,耳聋忽忽不闻,恶风,飕飕作声。
太阳少阴俱实:癫疾,头重,与目相引痛厥,欲起走,反眼。大风,多汗。
太阳少阴俱虚:心痛,若下重不自收,篡反出,时时苦洞泄,寒中泄,肾、心俱痛。
我们总结一下太阳病和少阴病的症状。
太阳病:肌肉动,耳聋,脚抽筋,小便不利,脊背痛
少阴病:麻痹,心痛,腰腹痛,上重下轻,痛风,严重的心律不齐。
行了,最后,我们也就明白了为何伤寒论中太阳病篇的内容最多。因为王叔和先师把左右尺脉都归结为太阳少阴,再加上左寸,六部脉中有一半都包含太阳,那么等于说三十六法中有十八法都和太阳有关。
并且,其中除了单纯的少阴虚实放在少阴篇,剩下的都放在太阳篇,因此造成了太阳篇特别庞大。
平三关病候并治宜第三
寸口脉浮(分析:应当是左寸,因为根据上一节的症状,右寸没有后面的症状。左寸浮说明左寸有太阳小肠阳,按照症状是阳虚和阳实都有,有阳实就有力气自汗出,而阳虚这部分通过服桂枝汤和葛根汤,来把这一点点阳通过微微发汗而泄掉),中风,发热,头痛。宜服桂枝汤、葛根汤,针风池、风府,向火灸身,摩治风膏,覆令汗出。
寸口脉紧(分析:还应当是左寸,理由如上,按照症状确定是阳虚,阳虚还是要通过发汗而把这一点点阳气卸掉,但是由于自己阳的力量不够,所以要借助麻黄,来把这一点阳气泄掉。),苦头痛,骨肉疼,是伤寒。宜服麻黄汤发汗,针眉冲、颞颥,摩治伤寒膏。
寸口脉微,苦寒,为衄。宜服五味子汤,摩茱萸膏,令汗出。
寸口脉数,即为吐,以有热在胃脘,熏胸中。宜服药吐之,及针胃脘,服除热汤。若是伤寒七、八日至十日,热在中,烦满渴者,宜服知母汤。
寸口脉缓,皮肤不仁,风寒在肌肉。宜服防风汤,以药薄熨之,摩以风膏,灸诸治风穴。
寸口脉滑,阳实,胸中壅满,吐逆,宜服前胡汤,针太阳、巨阙,泻之。
寸口脉弦,心下,微头痛,心下有水气。宜服甘遂丸,针期门,泻之。
寸口脉弱,阳气虚,自汗出而短气。宜服茯苓汤、内补散,适饮食消息,勿极劳。针胃脘,补之。
寸口脉涩,是胃气不足。宜服干地黄汤,自养,调和饮食,针三里,补之。(三里一作胃脘)
寸口脉芤,吐血;微芤者,衄血。空虚,去血故也。宜服竹皮汤、黄土汤,灸膻中。
寸口脉伏,胸中逆气,噎塞不通,是胃中冷气上冲心胸。宜服前胡汤、大三建丸,针巨阙、上脘,灸膻中。
寸口脉沉,胸中引胁痛,胸中有水气,宜服泽漆汤,针巨阙,泻之。
寸口脉濡,阳气弱,自汗出,是虚损病。宜服干地黄汤,薯蓣丸、内补散、牡蛎散并粉,针太冲,补之。
寸口脉迟,上焦有寒,心痛咽酸、吐酸水。宜服附子汤、生姜汤、茱萸丸、调和饮食以暖之。
寸口脉实,即生热,在脾肺,呕逆气塞;虚,即生寒,在脾胃,食不消化。有热,即宜服竹叶汤、葛根汤;有寒,宜服茱萸丸、生姜汤。
寸口脉细,发热,吸吐。宜服黄芩龙胆汤。吐不止,宜服橘皮桔梗汤,灸中府。
寸口脉洪大,胸胁满。宜服生姜汤、白薇丸,亦可紫菀汤下之,针上脘、期门、章门。
上上部寸口十七条。
关脉浮,腹满不欲食。浮为虚满,宜服平胃丸、茯苓汤、生姜前胡汤,针胃脘,先泻后补之。
关脉紧,心下苦满急痛。脉紧者为实,宜服茱萸当归汤,又大黄汤,两治之,良。针巨阙、下脘,泻之。(《千金》云:服茱萸当归汤,又加大黄二两,佳)
关脉微,胃中冷,心下拘急。宜服附子汤、生姜汤、附子丸,针巨阙,补之。
关脉数,胃中有客热。宜服知母丸、除热汤,针巨阙、上脘,泻之。
关脉缓,其人不欲食,此胃气不调,脾气不足。宜服平胃丸、补脾汤,针章门,补之。
关脉滑,胃中有热。滑为热实,以气满故不欲食,食即吐逆。宜服紫菀汤下之,大平胃丸,针胃脘,泻之。(《千金》云:宜服朴硝麻黄汤、平胃丸)
关脉弦,胃中有寒,心下厥逆,此以胃气虚故尔。宜服茱萸汤,温调饮食,针胃脘,补之。
关脉弱,胃气虚,胃中有客热。脉弱为虚热作病。其说云:有热不可大攻之,热去则寒起。正宜服竹叶汤,针胃脘,补之。
关脉涩,血气逆冷。脉涩为血虚,以中焦有微热。宜服干地黄汤、内补散,针足太冲上,补之。
关脉芤,大便去血数斗者,以膈输伤故也。宜服生地黄并生竹皮汤,灸膈俞。若重下去血者,针关元;甚者,宜服龙骨丸,必愈。
关脉伏,中焦有水气,溏泄。宜服水银丸,针关元,利小便,溏泄便止。
关脉沉,心下有冷气,苦满吞酸。宜服白薇茯苓丸,附子汤,针胃脘,补之。
关脉濡,苦虚冷,脾气弱,重下病。宜服赤石脂汤、女萎丸,针关元,补之。
关脉迟,胃中寒,宜服桂枝丸、茱萸汤,针胃脘。补之。
关脉实,胃中痛。宜服栀子汤、茱萸乌头丸,针胃脘,补之。
关脉牢,脾胃气塞,盛热,即腹满响响。宜服紫菀丸、泻脾丸,针灸胃脘,泻之。
关脉细,虚,腹满。宜服生姜茱萸蜀椒汤、白薇丸,针灸三脘。
关脉洪,胃中热,必烦满。宜服平胃丸,针胃脘。先泻后补之。
上中部关脉十八条。
尺脉浮,下热风,小便难。宜服瞿麦汤、滑石散。针横骨、关元,泻之。
尺脉紧,脐下痛。宜服当归汤,灸天枢,针关元,补之。
尺脉微,厥逆,小腹中拘急,有寒气。宜服小建中汤(一本更有四顺汤),针气海。
尺脉数,恶寒,脐下热痛,小便赤黄。宜服鸡子汤、白鱼散,针横骨,泻之。
尺脉缓,脚弱下肿,小便难,有余沥。宜服滑石汤、瞿麦散,针横骨,泻之。
尺脉滑,血气实,妇人经脉不利,男子尿血。宜服朴硝煎、大黄汤,下去经血,针关元,泻之。
尺脉弦,小腹疼,小腹及脚中拘急。宜服建中汤、当归汤,针气海,泻之。
尺脉弱,阳气少,发热骨烦。宜服前胡汤,干地黄汤、茯苓汤,针关元,补之。
尺脉涩,足胫逆冷,小便赤。宜服附子四逆汤,针足太冲,补之。
尺脉芤,下焦虚,小便去血。宜服竹皮生地黄汤,灸丹田、关元,亦针补之。
尺脉伏,小腹痛,疝,水谷不化。宜服大平胃丸、桔梗丸,针关元,补之。(桔梗丸一云结肠丸)
尺脉沉,腰背痛。宜服肾气丸,针京门,补之。
尺脉濡,苦小便难(《千金》云:脚不收风痹)。宜服瞿麦汤、白鱼散,针关元,泻之。
尺脉迟,下焦有寒。宜服桂枝丸,针气海、关元,补之。
尺脉实,小腹痛,小便不禁。宜服当归汤,加大黄一两,以利大便;针关元,补之,止小便。
尺脉牢,腹满,阴中急。宜服葶苈子茱萸丸,针丹田、关元、中极。
上下部尺脉十六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