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前不久收到学弟的消息,问我早上起不来床怎么办。我第一反应是想告诉他当时我起床的办法——定上十个间隔五分钟闹钟,每个闹钟都用不停的铃声。而后发觉这样告诉他没什么用,闹钟归根结底只是提醒你时间的东西。
其实如果你真的想要考研,你不会在早上起不来床。你会没有动力归根结底是因为你没那么想做那件事情。所以在你早上起不来床的时候,你要做的不是找一百种让你起床的办法,而是想想你究竟有多想要做考研这件事。
突然想起之前考研的日子,早起晚睡,除了吃饭做题,就是做题吃饭,每天再加上两集老友记。现在还会觉得空气稀薄,仔细想想这些年我半途而废过很多事情:钢琴练了没多久放弃,画画如是。学吉他为了泡学妹自然又没坚持多久,说好去看的演唱会也因故放弃,说来奇怪,对于大多事情无法坚持的我,却也度过了无比稀薄的两个半月。
很多时候我都觉得厌烦的难以继续,却又不得不佩服人们的忍耐力。一旦投入,再“无趣”的事情都能看到坚持下去的理由。
(二)
之前在北京签售的时候,听朋友说起她的朋友——在家里工作了一年多突然决定辞职,跑到帝都变成了一个大龄北漂女青年。她带着自己的积蓄,准备做一个歌手。在北京,做着歌手梦的人多如牛毛,出头的寥寥无几。机缘巧合,我们三个一起去看了一场音乐剧:我朋友本应是音乐剧中的一员,碍于没有时间只得放弃。
我们先到了后台,看着她和每个演员打招呼,看着每个人都认真地做着最后的准备。演出开始时我才发现观众席连同我们三也只有十个人。这个音乐剧已经连续演出了两个多礼拜,听说前两天人更少。我不知为何替他们尴尬,后来看到他们忘我又精彩的演出才暗自骂自己的想法是多么的可耻。
根本就没什么好尴尬的,有人看自然最好,没人看也会坚持到底,投身于演出的人,是根本不会想到有尴尬这个情绪在的。他们满脑子想的都是怎么表演才好,怎么说台词才会有感染力。
当你投身于你的梦想的时候,你满脑子想的都是怎么做才是最好,根本就没有时间去不安。
那天我们聊起姑娘之后的生活,她也皱着眉头说之后的日子要苦逼了,要是什么都混不出来就这么回家了才是真正的丢脸。但是每次半夜想着自己曾经的梦想,就觉得不安,连饭都吃不下。
后来签售的时候她也来了,那时我想到一句话:唯有梦想才配让你不安,唯有行动才能解除你所有的不安。
(三)
我的Gap year前不久结束了,同大多数人到处旅游不同,我的gap year结束地如同开始一样平淡——每天早上九点多起床,晚上三点多睡觉,有着不算规律的睡眠时间。每天下午看一会书,看到不想看为止,有时候会忘记吃饭,有时候看一小时就看不下去。回家对着word发呆两小时,写得出来最好,写不出来也是常态,简直就是间隔年的反面过法。
然而几个月下来,我觉得这才是我的过法。我也曾看到别人到处旅行的照片羡慕不已,暗自抱怨为什么要选择考研,然而吐槽过后我发现,我必须往下走。最好的两个死党一个进了银行开始吐槽上班多工资少,一个开起了工作室刚起步,什么单子都得接,导致睡眠时间急剧减少,他们都走向了自己的路,大步迈向自己选择的路。
而我们必须硬着头皮朝着自己坚持的东西走下去,不管是上班时开工作室还是继续读下去,我们都必须走下去,才能对得起自己的选择。想要写书就开始好好读书写稿;想要考研就从做题背单词开始;想要旅行就从订车票订机票开始。你无暇评判别人的生活,也不要让别人评判你。你有你的生活方式,上班也好旅行也罢,别人看来是好是坏随便他们,你只需要把这条路走下去。
(四)
随便怎样都好,如今我又开始了学生生活。很多人都问我为什么还选择回来,让之前的签售和演讲戛然而止。一方面我觉得自己还不够强大,还需要各方面的充实自己;另一方面我很想知道在经历了这么多之后,我比之前强大了多少。
上面说过“说来奇怪,对于大多数事情无法坚持的我,在某些事情上却固执得很”,现在的写书和读书,就是某些事情,我半途而废过太多事情,所以在这些东西上,我要把之前所有的半途而废都弥补上。我偏偏天性是一个喜欢用力生活的人,要么滚回家里去,要么就拼。所以在向这个世界认输之前,我绝不放过任何一个挑战它的机会。
人长大的标志就是试着去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而不去在乎外面的掌声。等待和拖延是世上最容易压垮一个人斗志的东西,犹豫不决则是你最大的敌人。能看书就不要发呆,能睡觉就不要拖延,能吃饭就不要饿着,能亲吻就不要说话,能找到自己想做的事情就不容易了,青春得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
而你必须习惯人来人往,有人不由分说把你否定,有人跟你同行最终分道扬镳。很多年后你回忆过去,一定会把很多都忘了的,唯一能证明你存在的只有你曾经用力走过的路。
这条路上你注定会孤单一人,你必须走到底,才对得起你经历的孤独和挫折。当你下定决心无论如何都要坚持到坚持不下去为止时,才有资格任性。
Lose yourself这首歌是我永远舍不得换的妖孽,最后一句歌词献给所有在路上的人:“You can do anything you set your mind to, m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