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晓S·A·阿列克谢耶维奇是因为她荣获诺贝尔文学奖,而开始读她的文字也是在今年上半年,阅读的第一本书是《切尔诺贝利的悲鸣》,当时的我对于“切尔诺贝利”这个词汇一无所知,看这本书也是冲着作者的名号,毕竟“诺贝尔文学奖”的含金量还是很高的,而纪实类的文学作品是之前没有接触过的,在读完这本书之后,内心曾一度沉重、压抑甚至愤懑,好长一段时间才恢复过来。
后来了解到这位作家的知名作品,大多以纪实类为主,她本人通过多次走访,记录了那些亲临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爆炸的幸存者在灾难发生之后的生活,通过他们沉痛的叙述,让我们知道当年的核爆炸究竟是怎么回事,而它的危害是何等严重,以至于影响到数以万计民众的生命,她本人在作品当中以冷静的旁观者态度,重述那些幸存者悲痛的记忆,没有一句痛斥,也没有辱骂,但却让读者感受到切实的残忍,知晓真相的残忍。(我之前有写过一篇读后感,感兴趣的可以看看我不知道该说什么,关于死亡还是爱情?)。
本以为这样的阅读感知要告一段落,却不想前几天又忍不住读了《锌皮娃娃兵》,与切相同的是,这本书也是以幸存者的自述为文体的纪实作品,揭露的是上世纪“苏联入侵阿富汗”的这一行径。说实话,阿列克谢耶维奇并不是我喜欢的作家类型,而且作品的题材也过于血腥,读完一本后,往往需要好一段时间恢复,但不得不说,这种勇于探究事实真相的勇气,让我肃然起敬,这是一位很有良心的好作家。
《锌皮娃娃兵》是以年轻士兵,少校,投弹手,空降兵,女职员以及女护士等多种职业的幸存者自行讲述他们被派遣到阿富汗之后,在那边的经历以及回国后的变化过程,书中也讲述了许多位母亲在儿子、女儿遇难后,妻子在丈夫遇难后,充满绝望的心痛历程,只要是拥有那段经历的人,无论是他们自己,还是至亲朋友,生活都较之前发生巨大的变化,而那种变化是一般人承受不来的。
书名会所以取名为《锌皮娃娃兵》是因为在阿富汗牺牲的士兵,是以锌制棺材运回国内,运到他们的亲人身边,而这些士兵大多十几二十多岁,还是一个娃娃兵的年纪。他们有些人应征入伍,在党旗下宣誓,为了伟大的前苏联政党,为了成为民族英雄,为了“帮助”阿富汗人民更好的生活,而有些人被送往目的地之后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而去,去了能做什么。
这些远离前苏联国土的士兵们,为了适应新环境,学会了杀人,杀阿富汗人,学会了喝酒,醉了欺负新兵,学会了投机取巧,买卖交易,因为不开枪杀人就会被别人杀,不投机取巧就活不下去,他们每分每秒都有失去生命的风险,而他们却从来不说回家,因为一旦说了回家,可能就真的回不去了。
上了战场的结局不是生就是死,而有一种活法比死更为艰难,那就是残缺。很多士兵因枪伤或炸伤失去手臂,双腿,甚至失明,对于这些人而言,他们活着备受煎熬,对家人更是一种摧残,而这一切的伤残和牺牲换来了什么呢?换来的是苏联报纸和电视上,苏联军人与阿富汗军人握手言和,阿富汗人民的热情接待。
阿富汗人民的确很是“热情”,孩子见到他们拔腿就跑,村妇见到他们恨不得杀了他们,这边水火交融的开战,那边握手言和得言笑晏晏,甚至在这可笑的战争结束后,有些人评论这场战争为“肮脏的战争”。
如果这是一场肮脏的、毫无意义的战争,那么那些牺牲的,残缺的,心里遭受严重伤害的人们,他们曾经经历的一切算是什么?没有人会为他们的命运买单,甚至政府还要隐藏那些牺牲人员的死亡原因,他们的母亲甚至不知道儿子为何而死。
作为军人,他们只知道不能违抗命令,旅行军人的义务,实现军人的誓言,而在一切结束回国之后,他们这些人找不到自己的位置,他们寻找不到自己,再也找不到某种价值,他们不为人们所需。因为战争的残酷,他们当中的很多人在回家之后经常做噩梦,大喊大叫,有些人因此而再也不敢伤害生物,再也不敢一个人上街,不敢接触女人.....这些人终于成了“切尔诺贝利人”一样独特的存在。
对于我们来说,“苏联入侵阿富汗”可能只是一个小小的事件,有些人或许并不知晓,甚至在历史书上都不会留下一字一句的痕迹,然而,即使远在战争之外,前苏联之外,我们依然有知晓事实的权利,它让我们了解历史,了解前苏联,了解曾经的国际政治局势,当然,最重要的是引起我们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