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翻成语字典时,看到“刻舟求剑”这四个字。
它背后讲的是一个人在船上掉了一把剑,他在船边刻了个记号,打算等船靠岸后再从那个位置下水找剑。
结果是找不到,因为船已经移动了,而他却静止地看待问题。
早些时不知道这四个字的冲击力。
今日再看,如同一记回旋镖正中眉心。
01
听过一种茶道理念叫“一期一会”,意为“一生仅有一次的相遇”。
寺庙的枯山水前,老僧人总会对着沙纹轻叹:“你看这波纹,越是刻意想留住,越早消散。”
因加班错过约会的黄昏,写满心事却塞进抽屉的信,地铁瞥见却不敢搭讪的瞬间。
遗憾像一把粗糙的砂纸,磨平了我们自以为是的棱角。
张爱玲在《半生缘》里写:“我们再也回不去了。”
可正是这种“回不去”的遗憾,让我们看清了自己当时的怯懦与犹豫。
它像一种特殊的钥匙,能打开记忆力尘封的匣子。
我永远记得那个考试失利给我打电话的朋友,她无数次对我说过:不回信息的人是会没有朋友的。
最后我们都没向前一步,在相遇的最高点分别了。
02
战国策里的刻舟求剑者,用刀刻下记号的那一刻,便把自己钉在了时间的琥珀里。
少时没有机会学习的尤克里里,没有穿过的夸张裙子,没有玩过的街头游戏机,都成了成长后的一种补偿。
买了以前不舍得买的乐高,回来拼了一套车,但是因为太占位置了,所以放在了角落。
它们在柜子里尘封,未拥有时则是心念,许久后终于有机会可以拥有了,高兴了一会取而代之的是落寞。
“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
村上春树在《挪威的森林》里说:“死并非生的对立面,而是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
或许那些尘封在柜子里的东西看起来没什么用,但当你一个人,当你失落时,当你的灵魂无处安放时。
你会发现当初你购买的那些会成为心灵慰藉。
你会知道“原来我也有这个能力”。
03
楚国人用刀刃在船舷刻下记号时,他已然为自己的人生篆刻了一道无法愈合的裂痕。
我曾用"社交断舍离"的方式斩断与旧友的联系,却在某天发现,真正需要修复的或许不是关系本身,而是自己面对遗憾的勇气。
大学时期,我以"人生进度条错位"为由,与高中时代最珍视的友谊划清界限。
经过了大学一年有所释怀。
我回到家开始整理我的过去,我打开过去不曾认真看过的信、礼物。
看着一字一句,企图在过去的物品中找到我应有的结局。
日本作家吉本芭娜娜在《厨房》里描写过一种“虚无的华丽”:“破损的陶瓷餐具总比崭新的更让人珍惜,因为它们记得被触摸的温度。”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在博物馆看到藏品时,有破损的会比完好无损更有感触。
04
我有想过要不要回过头找回她们。
我在操场思量许久:她们在时间的长河里和我相遇和我告别,当一方已进行无声的离开时,便不必回头。
那些未能成行的旅行、中途放弃的梦想、未曾说出口的爱意……
如果还有机会再相遇,大家一定是想看到各自安好的各位。
刻舟求剑的故事长大后依然无法避免。
一次一次返回某个节点,想寻找失去的东西,但只能站在船边徘徊。
故地重游本就是刻舟求剑。
拿过去的钥匙,开启未来的门,不是那么容易。
时代在不停地更替,迭代速度一年比一年快。
刻舟求剑、掩耳盗铃、守株待兔、精卫填海等一箭一箭朝我们射来。
学会与遗憾、过去共生,那些裂痕终将成为照进内心的光。
写到文末,想到《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一句话:“我们继续奋力前行,逆水行舟,被不断地向后推,直到,回到往昔岁月。”
如果此刻让你在“删除遗憾”和“保存遗憾”之间做选择,你会选哪一个?
不妨试试这个心理实验:把最难以释怀的遗憾写下来,想象它是需要解开的九连环。
当你拆开第三环时,或许会发现——有些缺口,正是光照进来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