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易木
小的时候,理解不了 "自由" 这个词,太宽泛,太抽象,太空洞。但也不认为自己能称得上是一个自由的人,也从未见过绝对自由的人。
那时候也许是母亲控制欲过量了些,我生活中大大小小的事都是由她操劳。那种生活就是当你起床突然发现衣柜里多了几件新衣服,去学校的时候发现所有的文具都已经塞到书包。包括寄宿的时候鞋子脏衣服只管往家里寄就能换成干净整洁的,每周每月的生活费都是精打细算好的,不少一分,也不会不多一分。甚至于大大小小的文具盒,水杯都从来没有自己选择过。这样的生活一直持续到我高二。然而,这并不是一件好事。
我一直觉得一个人能做自己真正想要的选择是一件多么伟大的事。
我羡慕别的同学衣服是自己买的,床单是自己选的,而不是像我一样床单在哪买都不知道。我还羡慕别的同学可以带朋友回家,而我却不被允许。
或许是母亲控制欲太强,我越来越体会到自由选择的重要性,也越来越渴望存在感。我没有活的愈来愈没主见,反而活的有些任性,也许不是,不是有些,是太过。我不顾家里人反对,毅然从新绛一中转到河津一中。在高一填学籍申请时选择放弃,从而来逼迫我爸支持我的选择。高三最后100天别人都在学校复习而我偏要回家自己复习。高考结束家人劝我不要去大城市,我却偏要去北京。一切的不允许,我都要去尝试。我想看看让她们感到害怕的生活到底长什么样。
大一的时候,爱奇艺<大学生来了>节目组策划在知乎上看到了我的一篇文章,微博上给我私信问我有没有兴趣参加这个节目。当时我爸我妈乃至不熟的三姑六婆都强烈反对说闭着眼睛都觉得是骗人的。我也那样认同,觉得不可能。但是相比屈服我更愿意去尝试,于是带上室友瞒着父母去探险了。事实证明,相比好事,人类总是能被坏事影响,然后相信世界上好事很少。
我开始思考人生。每个人都应该都是一个独立自由的个体,因为爱才联系在一起。但现在好像很多人已经把这种联系看成了绑架。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人们认为为孩子买房是父母的责任,父债一定得子还,财产必须由儿子继承,男人养女人是天经地义,女人就不能比男人强?
我爸曾说过,等我跟我弟都结婚了,他就去一个靠海的地方领养几个孤儿过完余生。那是我爸在送我去新绛读书的车上说的。那时候我开始意识到人真的不是自由的,责任其实就是一种捆绑。我很悔恨自己现在还在依赖家庭,是我跟我弟捆绑住了他,捆绑住了他渴望安静的生活。
我认识一个姑娘,她家为了她哥哥结婚借了不少钱,现在全家都在努力还债包括她。我同情她也时常鼓励她要过自己的人生,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别总是在餐厅做服务员吃青春饭。她总是说不像我没有顾虑可以四处流浪,她没有退路,没有时间去做她喜欢的,可能唯一让她觉得还算喜欢的就是能领到工资的工作了。我觉得很可悲,是她哥哥捆绑了她的生活。也许现在我懂了,的确有些人的生活只能是生存,那些站着生活的人,又有谁知道背后他们跪过了多少次。
相反,我也看到过真正自由的灵魂。我在北京一个摄影工作室认识了一个北大的研究生。准确地说,他已经不是研究生了,他研一的时候放弃了学历,背上背包,带上单反去了大半个中国。当我表达我的羡慕之情时,他说你也可以。我说不行,我是女孩子不安全不像你们男孩。他说很多人都是因为这样那样的恐惧而不敢迈出第一步。他退学的时候他爸妈甚至要跟他断绝关系,亲朋好友都觉得他是一定疯了。
但是,与众不同的不是你错了,很多时候英雄都是孤独的。
大一的时候我特别喜欢一本书,<乖,摸摸头>甚至被那本书里描绘的人生观所深深吸引,他用文字记录江湖,一边朝九晚五一边浪迹天涯,一路上他结实了许多有故事的人。我看到了人生的许多面。我才明白,原来不是所有人都在为生活烦恼,依然有一群人对生活充满渴望与热爱,不被物质世界污染。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它能懂得慢下来去品味人生百味。
我很崇拜我男神,但是我一点也不想成为他,他获得了很多奖,是学校里面的风云人物,还是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省第一,现在一个小时能挣800,尽管他一直告诉我要让我做专业人才不要什么都喜欢。我还是执拗地告诉他我的人生没有非要做好的事,如果有,那就是把所有的事能体验就体验一遍,这样老了以后就不会没有回忆了。他特别反对我,他觉得人只有在一个方面积累到了资本以后才能真正自由。我也不想去说服他,后来他告诉我他女朋友因为他太无聊而跟他分手了,我说如果是我我也是,人生何必活的太功利,为了获得稳定的工作去放弃一切娱乐时间,为了高考考好去放弃自己喜欢的吉他钢琴。我梦想成为的人就是<猫鼠游戏>里面小李子演的弗兰克,这是个真实的故事,事实证明,总有人过着你想过的生活。
爱情婚姻也是如此。保持人格独立的同时去享受责任。
正如杨澜所说,如果你把婚姻看作围城,还天天蹲在门口守看,那么城里的人难免就成了囚徒;如果你把城门的钥匙交给对方,他留下来的原因那就是因为他愿意留下,这围城也就成了遮风避雨的家。无论走多远,他都会回来。
所以我认为如果你爱他,就应该给他自由与快乐。别去束缚他,别去捆绑他。自由的人,才适合谈情说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