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
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王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脾能伤(制)[1]肾,肾气微弱,则水不行;水不行,则心火气盛,则伤肺;肺被伤,则金气不行;金气不行,则肝气盛。故实脾,则肝自愈。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
经曰:“(无)[2]虚虚(无)[2]实实,补不足,损有余”,是其义也。余脏准此。
注:[1]赵开美本作「伤」,据陈言《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内所因论》改为「制」。
[2]《难经·八十一难》「经言无实实虚虚,损不足而益有余」。
❔疑问:
第一段:肝有邪实——防传变克脾土——补脾
第二段:肝虚——补肝——补肝、心、脾
——综上:①肝虚or肝实都需要以「补脾」进行治疗?
②第二段中说甘入脾,于是补脾(+)→肾(-)→心(+)→肺(-)→ 肝(+),通过这样的途径来补肝是不是太绕了?这样有什么特殊的意义?
理论来源:
①《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
②《素问·玉机真脏论》"肝受气于心,传之于脾"
③《难经·七十七难》"所谓治未病者,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于脾,故先实脾气,无令得受肝之邪"
2016.07.21理解:
第一段讲肝实,易传于所克之脏(脾),故先实脾,好理解。
第二段讲肝虚,以酸+焦苦+甘味补肝。(酸甘焦苦并用法——仲景治肝三法)
酸味补肝之体,无疑问;「肝受气于心」,焦苦助心,可补肝,也顺理成章。且火为木之子,心旺不耗肝气,减少肝的消耗;火克金,金伐木,火旺则金弱,伐木力弱,减少肝受克制的力量,因此焦苦补心以补肝,也好理解。
比较难理解的是甘补脾以补肝,脾为土,肝为木,木克土,土生金,金克木,乍一看补脾不可能补肝,反而助金伤木。金匮原文中论述:「脾能伤(制)肾,肾气微弱,则水不行;水不行,则心火气盛,则伤肺;肺被伤,则金气不行;金气不行,则肝气盛」。结合文末的总结性语言「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考虑肝虚乃虚证,虽然除了补益本脏以外还需要克制金克木的力量,但此时人体为「虚」的状态,因此不能损不足,利用五脏间的相克关系,助长克制金的力量以削弱金对木的克制,(+)土→(-)水→(+)火→(-)金,而土本身可以生金,所以不会导致金真的被伐伤导致正气损耗,而是一种制衡,使五脏在生克两方面实现一个自我动态平衡。
那么,又如何理解“滋水涵木”呢?补脾制肾以补肝,和滋水涵木放在一起,如何理解?——是因为这里主要论述的是相克的脏腑如何制化么?所以没有从相生的角度去探讨?
相克顺序:土→水→火→金→木
相生顺序:金→水→木→火→土
余脏准此(临床怎么用的?):心虚:补心、补脾、补肺
脾虚:补脾、补肺、补肾
肺虚:补肺、补肾、补肝
肾虚:补肾、补肝、补心
近现代医家解读:
刘渡舟:“归纳起来讲:肝虚用酸补之,此为正治法;助用焦苦,补心气,“子能令母实”。此为隔一治法;甘药入脾,益脾所以胜肾,而使火旺以刑金,则使肺金不伤肝木,此为隔二的治法,凡临床治病,以此为例,必须明确上述的三治方法,才能提高医疗水平。”
王雪华:“《医宗金鉴》从相生的角度,母子关系来看,既然说从心来治能够达到“子令母实”,肾对肝来说,它是肝之母,因此从相生的角度,“滋水涵木”法。心对肝来说,是其子,这也可以,这叫什么法?隔一,就以是肝脏为轴去治肾,还去治心,从母子的关系上,这是隔一疗法,隔一治法。现在比方说去治脾,甘味药物入脾,调补之意,这就是隔二,隔二的治法,那么到治肺,制约肺金,他就给归纳成什么呢?隔三疗法。……我觉得临床上,比方说对肝癌的治疗,大概大家都知道“当先实脾”,或者说当他出现腹水的时候,大家能够知道应该“补土制水”,在“培土荣木”和“补土制水”的这个方面,是临床所有的医生,首先想到的一种治法。”
例:酸枣仁汤、逍遥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