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经热烈的迷恋过那个叫王菲的女子,她的眼睛里,有冰,有火。眼神里时常透着温柔如水的哀郁,又偶尔可以燃烧出在黑暗中扑哧的火花。就是这样一个女子,她那张素净的脸上,弥漫着满脸的不食人间烟火气,她是一个让人爱上缺点的天使。
印象最深刻的大概是王菲在王家卫的电影《2046》里表演的样子吧。她扮演一个旅馆老板的女儿,与日本人恋爱,为了他,义无反顾,与父亲的威严抗议,咿咿呀呀在房间里踱着步子学日语,最后在风中与这位男子拥泣告别。此时的王菲表演的随性自然,仿佛一切都像是她影像之外的真实生活。
影片的一个镜头,王菲在日落西沉的黄昏,斜腰懒洋洋的靠在旅馆的阁楼上,任凭晚风微微吹过她那张哀伤、因爱而空洞的眼睛。在霓虹初上的旅馆夜晚,这张至今是王菲在我记忆中最美,最完整的影像。那时的她,不像是在演电影,像是在演绎自己的过往,在影片中过度生活。
第一次知道王菲,是在同学的MP3里,那时她的MP3里装满了都是王菲的歌。彼时,高中课业复习紧张,是王菲的声音,那如空谷袭来的清新空灵,那略带哀婉凄美的歌词、曲调,每一首仿佛都能击中内心最脆弱的一根弦,尤其是那些我们依然喜欢伤春悲秋的年纪,无数个深夜,是她陪着我辗转反侧,是她的《红豆》、《棋子》、《约定》、《流年》……
后来,资讯八卦渐渐裹挟我们的生活,这位曾经在我的记忆里早已经成为传奇的天后,总是若即若离的出现在媒体的八卦上。演唱会复出、春晚假唱、婚变、出家等等,娱乐八卦似乎从来不知疲倦的窥伺着这位天后的一切,她也似乎一直闪耀在镁光灯下,似乎从未离开。后来,我才渐渐开始释怀,彼时年少迷恋的天使,其实并不是不理会人间烟火,她一样也会混杂在生活的漩涡之中,她是一个有缺点的天使,然而我们却迷恋着天使的缺点。
大三那段时间,我曾一度沉醉在王菲的歌里。那时,我的手机里只有三个人——王菲、陈奕迅、周杰伦。大三考研,时常往返奔赴在考研补习班之间。那时常常是趁着晨光熹微,跳上开往湖大的车,便迫不及待的挂上耳机,斜靠在座位上,听无数遍得王菲,《邮差》、《因为爱情》、《我愿意》、《旋木》……然后,在日头西斜,满城灯火突然点亮的夜晚大巴上,依然是挂上耳机,在浮光掠影的灯火里,王菲的空灵、迷人的声线在抵抗着一整天补习的劳碌,还有昏昏沉沉的睡意。
后来,毕业工作,王菲也甚少拍电影、唱歌。她只是偶尔在朋友的邀请下,帮忙随性的唱歌。近几年火爆荧屏的“致青春”类型电影。王菲又一次用她独有的声线,俘获了我们这群渐渐开始追忆青春的一代。《致青春》、《匆匆那年》,或许也只有王菲才能唱出那种青春的离愁别绪、透明的忧伤与单纯的妄想。配上林夕的歌词,不容置疑,王菲依然在我们的青春里让我们热泪盈眶。在有关她的回忆里伤感的一塌糊涂。
生活、工作压得我喘不过气来的时候,我时常都是塞上耳机,听着王菲的歌,任暮色悄悄爬进窗户。或是在码字的深夜,也只有单曲循环王菲,才能获得暂时的忘却,和某种安之若素的平静。
后来,我渐渐觉得她的歌仿佛和她的人一样,在才子词人林夕的创作里,王菲仿佛就是在唱她自己,“你是千堆雪,我是长街,怕日出一到,彼此瓦解,看着蝴蝶扑不过天涯,谁又有权不理解。”
这些年王菲一直在公众的视野里若隐若现。然而她却一直不容更改的停留在我的生活里、脑海中,还有那漫长的回忆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