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五晚上终于走进影院看了期盼已久的IMAX3D版《流浪地球》,泪流满面,感慨万千。流泪并不是因为剧情的煽情,而是因为中国终于有了自己的真正意义上的科幻电影。当看到冰封下的北京“大裤衩”,上海“东方明珠”、“啤酒起子”时,有多少人和我一样,激动不已。这一刻对于像我一样的中国科幻迷来说,等得太久太久了,我们终于在大荧幕上看到国产电影“毁地标”。这个最强春节档也因《流浪地球》票房的反转和一骑绝尘,让其它电影黯然失色成为陪衬。
2月17日,上映13天的《流浪地球》票房成功追上《红海行动》,成为中国电影票房总榜第二名。目前,该片的票房数字还在增长,能否超越《战狼2》56.83亿的中国电影票房纪录,我们拭目以。
科幻片是电影类型片的一种,自它诞生之日起,就以它科学上的幻想性而让人眼前一亮,它用未知事物满足人类对未来的想像。提起科幻片,美国好莱坞无疑是霸主地位,其他任何国家和地区无法与之企及。在美国面前,中国可谓是“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而国内动辄就打着科幻的幌子,博人眼球,最后却是“五毛钱特效”的烂片,一次次冲击着中国观众的底线。中国电影工业的低水平是中国科幻电影绕不过去的硬伤,科幻片也是电影资本市场不愿去触及的“雷区”。万达撤资《流浪地球》传言的出现,一方面是电影大火后,部分媒体博人眼球的“吆喝”,但从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在科幻电影面前,国内资本市场是没有任何“安全感”可言的。科幻电影水平的高低其实也是国家科技实力的反映。喜剧片、文艺片、动作片,哪个国家拍不出来,而科幻片却不是人人都能玩的起来,也玩得起的。《三体》的一次次流产,国人的一次次失望,正是《流浪地球》大爆的原因。
一部《寻龙诀》拓展了中国电影类型片的种类,也让中国人看到了中国电影工业的希望。一个大国的崛起,需要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当好莱坞科幻片一次次轰炸我们领土,赚走数以亿计的人民币的时候,我们的科幻片又在哪里呢?这次的《流浪地球》就是一次觉醒和反击。我不是想说我们要抵制美国大片,而是要从根本上缩小这种文化贸易上的逆差,赢得“自尊”(扭转国人对于科幻片的失望态度),才能“他尊”(国外对于中国科幻片的肯定)。
纵观《流浪地球》,除了大老刘的强大号召力,还有媲美好莱坞特效的加持。赛博朋克的地下城,精心设计的外骨骼装甲,铁甲厚重的重型运载车,钢铁硬派的行星发动机,洪水淹没冰封的上海,拖着尾巴逃亡的地球,木星引力吸附的大气层,木星燃爆喷出的陨石……这些细致的道具和宏大的场景,加上院线IMAX 3D的沉浸式体验,身临其境的震撼体验,感动了多少观众。我们没有好莱坞那样成熟的流水线,我们的电影工业还是这样的稚嫩,郭帆团队又经历怎样的努力,才能创作出一部能站上国际标准及格线上的作品。“3000张概念设计图,8000张分镜头画稿,10000件道具制作,100000延展平米的实景搭建”,每一个数字背后都闪烁着他们打造中国科幻电影的良苦用心和丝丝汗水。
诚然,《流浪地球》还有着许多科学上的硬伤,设定上的不合理和逻辑上的BUG,也还有四分之一的特效来自国外,但对于这样一部具有重要意义的中国科幻电影来说,我们无需太过苛求,而应看到它的实际影响。
首先,它的存在丰富了世界科幻电影的内容和内涵。纵观世界,除了美国在科幻电影的霸主地位外,有谁能望其项背。 一家独大的现象,不利于科幻电影的长久发展,毕竟文化不同,造就的科幻电影的内涵也就不同。带着地球逃离太阳系,这是美国人不可想象的事情。知晓美国历史的人都知道,美国是移民国家,欧洲移民乘着帆船,横跨北大西洋,开垦美洲。他们的骨子里是大航海主义,讲究的是冒险。因此美国科幻电影更多的是星际移民和星际战争。而中国人讲究的是故土情怀和家国理念,就是死了也要落叶归根,回归故里,安葬于家乡。正是受这种思想的影响,才有了带着地球去流浪的悲壮与浪漫,才有了中国式故土情怀在太空尺度上的展现。这种浓厚的中国哲学印记,可以说给世界科幻电影注入了新鲜血液,丰富了它的内容,提升了它的文化内涵。人类命运是共同体,人类文化也是共同体。
其次,它的存在有利于认清当前中国科幻电影的发展趋势。《流浪地球》票房的大卖,进一步刺激中国的科幻电影市场发展,会使更多的资本愿意投入到科幻中来,进一步提升中国电影工业发展步伐,以便创作出更具有历史意义和世界影响的科幻电影。同时也应该看清国产科幻电影的不足。要培养专业的特效人才和团队,就科幻特效的各方面,专项专攻,建立自己的科幻电影工业体系。要培养一批高水平的科幻编辑。正如刘慈溪所说:“科幻电影相对于从文学作品改编而言,它更适合原创。我们其它的领域的编剧数量很大,但是在科幻的编剧的数量很少,这方面我们必须培养出一批高水平的科幻编剧来。”科幻小说有别于科幻电影,文字可以任由描写,但科幻电影的画面要基于现实的科技水平并付诸于最后的成像,相对于小说,限制会更多。对于编剧人才,我们更应培养出集编辑与导演为一体的综合性人才,培养出中国的詹姆斯·卡梅隆、克里斯托弗·诺兰、史蒂文·斯皮尔伯格,这样更利于将文字付诸于影像。
希望《流浪地球》也能从侧面影响一下中国的社会风气。郭帆导演曾讲道:“我希望孩子们能够看到我们自己文化背景下的科幻片,可以在他们的心中埋下一颗想象力的种子,《流浪地球》也许不完美,但是他们可以看到一个大致的轮廓,然后可以一步一步释放想象力往前走。”很多人说《流浪地球》违背牛顿定理,有违科学理论。但是,请各位注意,这是科幻电影,不是科普纪录片。科幻电影就是挣脱现实的束缚飞向自由的幻想。不可否认这些幻想要基于实际,基于科学理论,但哪个大神的最后研究不是基于现实又跳脱基本的逻辑而另辟蹊径的。从小到大,中国孩子就被捧在手心上,我们的家长更喜欢听话的孩子,希望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成长,却也限制了孩子思维的发展,小孩子本身天马行空的想象也因升学,而被扼杀。没有想象力哪里来的优秀科幻电影,没有具有想象力的人才,哪有中国科幻电影的未来?全球票房冠军《阿凡达》中潘多拉星球蓝色类人生物Na'vi族来源于导演卡梅隆的母亲,他的母亲梦见了一个高个子的蓝色女人,卡神基于此,在他想象力的再创造下,成就了这部影史神作。希望《流浪地球》能再度点燃孩子们脑中的那点想象力。
再来说说小说《流浪地球》。其实电影只是选取了其中的一段,加以扩展,充其量只是挖掘了地球流浪这一概念。电影的核心是地球受木星引力影响,造成地木即将大冲撞的毁灭灾难,无数人挺身而出上演的可歌可泣的传奇故事。整部电影节凑紧凑,但限于时限和篇幅的影响,使得很多场景的转换过于突兀,让人费解。而在小说中,木星对地球的影响并没有达到“大冲撞”的地步,前期更多的是刻画地球流浪中的背景、现状以及人性及人类生活在这场灾难中的转变。小说的高潮是叛乱这一章节。引起叛乱的根源在于人本身的疑惑和猜忌,然而太阳最后的灭亡瞬间平息了一切,人类终于怀揣希望踏上漫长的流浪之旅。这场人灾的最后“幸运的是,还有人活着。”这种对人性的刻画,以及整体架构无疑更加深刻。希望《流浪地球2》正在路上。
无论如何,好莱坞依然是科幻电影的珠峰,需要我们国内电影人不断努力,去攀爬,将差距缩小。《流浪地球》火爆的背后,各种声音也层出不穷,无论声音的好坏,对于《流浪地球》来说都是好事,起码它勾起了人们对于科幻片的关注程度,撬动了人们对中国科幻作品的更多期待。
《流浪地球》,虽然有些迟,但也不算晚。
写于二〇一九年二月十八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