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哲学简史》第三章里谈到了诸子百家,谈到了司马谈。司马谈是司马迁的父亲,两人著述了中国第一部通史――《史记》,同时,他把他之前几个世纪中的哲学家分为六家。
首先是阴阳家,它是讲宇宙论的一派,阴是代表女性的原则,阳是代表男性的原则,两者相生相克,相反相成。
第二个学派是儒家。儒字的本义是读书人(儒生)或思想者,它的队伍主要是由学者和思想家所组成。他们讲授古代的经书,因此是古代文化的传承者。孔子是这一学派的领袖人物,也是这一学派的创始人。
第三个学派是墨家。这一学派在墨子领导下,内部有严格的纪律和组织。
第四个学派是名家。这一派的兴趣是分辨名实,究明它们之间的关系。
第五个学派是法家,这一学派源自一些政治家不赞成当时一些儒生强调政府要以德治国,他们认为,一个好的政府必须建立在一个成文法典的基础之上。
第六个学派是道德家或称道家。这一学派人的形而上学和社会思想都“尚无”,“无”也就是“道”,并认为它是人天生的本性,也就是“德”。“德”是“道”在任何事物内的具体化,成为事物内含的能力。
刘向和他的儿子刘歆一起,对宫廷所藏图书进行整理,分类编目,刘歆把诸子百家分为十类,其中六家同于司马谈列出的六家,另四家为:纵横家,这是当时的外交家;以及杂家,这是当时不拘于一家之言的折中派;还有农家和小说家。
刘歆并没有比司马谈深入多少,但他系统追溯了各家的起源,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第一次。
冯友兰对刘歆的理论并不赞同,他认为,刘歆关于道家,刘歆只说到老子的思想,对庄子竟全无涉及。尤其是说到名家时,没有注意到它的主张与礼官职司并无相近之处,只不过他们都注意各种名分的区别。
冯友兰教授按照他的理论,从六种人里面,形成了司马谈所称的六家。套用刘歆的说法,可以说:儒家者流,盖出于文士;墨家者流,盖出于游侠之士;道家者流,盖出于隐者;名家者流,盖出于辩者;阴阳家者流,盖出于方士;法家者流,盖出于法术之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