蓓儿姑娘走后,二哥又成了单身。
母亲总是感叹,说二哥是做和尚的命。
追溯二哥的婚恋史,如果二哥真是做和尚的命,命里也是个花和尚。
二哥的第一个相亲对象是一个叫春的姑娘。
那年二哥17岁。
十七八岁,在农村,是相亲的最佳年龄。
所以,母亲总会听到这样一句话,“想吃你们家鱼呢!”
“想吃你们家鱼呢,”这句话,是媒婆的暗语,意思是说,我想给你们家儿子或者女儿说门亲事。如果亲事成了,家主除去要给媒婆包一个大大的红包做媒礼外,儿女办婚宴时还要请媒婆坐在主席上,特意为她上一份糖醋鲤鱼。所以,“想吃你们家鱼呢”这句话,就成了媒婆上门提亲时的官话。
在母亲看来,17岁这样的年龄,还是小孩子心性,对自己的伴侣,还不能清楚什么样的适合自己。过早订婚,如果结婚后两个人的脾气不相同,婚后不幸福,这是一辈子的大事。再有一层,我们那儿的习俗,男女双方一旦订了亲事,每一年的中秋节,男家都会给女家送上一份中秋礼,月饼一箱,糖果一箱,水果两箱,鸡十只,衣服布料若干。这份中秋礼品,直到男女结了婚才能结束。我们家的家境很不好,大哥结婚三年,母亲才把借的外债还清。所以,母亲的想法是,二哥的婚事先等一等,待到二哥长到二十一二岁再给他寻一门亲事,这样,二哥的思想相对成熟了,在选择结婚对象时,也能有自己的想法,同时还可以省下一大笔送中秋礼的钱。所以,母亲谢推了上门给二哥提亲的媒婆。
过了不久,村里出了这样一种谣言,说母亲仗着二哥长得好看,不把媒人放在眼里。
这话传到了父亲的耳中,父亲气急败坏地责问母亲,“你把媒人全得罪了!等没人来咱门上了,你就等着他打光棍吧!”
母亲也没想到村里会起这样的谣言,但是她的心里并不慌张,没有媒婆上门正合了她的心意。所谓,“媒婆的一张嘴,黑的能说成白的,死的能说成活的”。她们在意的只是钱,对于结婚后两家能不能过日子,她们是不管的。母亲原本就没有打算让媒婆为二哥说媒。
村里的田嫂子,她家的地和我家的地相邻,母亲和她很说的来。田嫂子说她儿媳妇村里有一个女孩,和二哥同岁,她爹妈在张罗着给她找婆家,问母亲愿不愿让二哥去看一看。
母亲以二哥年纪还小欲推辞,田嫂子说:“只是去看看,值什么?”
母亲不好再推辞,心里想:只是去看看,难不成就那么巧,一看就成吗?
于是母亲同意二哥去相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