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还真不是无稽之谈。从大脑发育的角度来看,孩子的大脑在10岁以后就基本定型了。
在孩子3岁、7岁、10岁的时候,是成长发育的三个重要关节点,更是强化大脑潜能的黄金期。他的身体、智力、心理,甚至影响他一生的生活习惯基本上都会在这时期定型。一旦错过,就可能成为难以弥补的遗憾。
所以,父母一定要抓住这3个关键时期,给孩子进行很好的教育,从而给孩子的人生打下坚实的基础。
0-3岁,重视开发大脑本能
刚出生到一两岁的时候,可能是孩子一生中最乖、最可爱的时候了,懵懂无知,只要有好吃的、好玩的,一般很少闹脾气。
但是,随着孩子大脑、身体的发育,他对外界事物的认识也会越来越多,自我意识也会越来越强。3岁是孩子成长的一个重要阶段,人类求知的本能会激发孩子“想模仿”以及“想自己做一些事的心态”。
同时在生存和找同伴的本能驱动下,孩子会喜欢上竞争。尤其是喜欢和比自己年龄大的做游戏。此时,家长可以对孩子说,“我们来比赛吧”“看谁先跑到终点”,他就会拿出满满的斗志。
与孩子游戏时,家长还需保持认真,不敷衍不偷懒、随时全力以赴的态度,才能让他认为拿出真本事竞争是一件好事。
此外,孩子失败后,家长绝对不能怒骂孩子,不该让孩子听到否定句,否则孩子会心想,“我一失败就惹大人生气,那我就尽量少失败”,于是失去了面对新挑战的精神,变成不肯承认过错的小孩。
3-7岁,形成好习惯最佳时期
渡过了3岁左右的第一叛逆期后,孩子会迎来两三年左右的安稳期,比较乖巧、活泼,很懂事。
但是,大约从7岁开始,很多孩子开始步入小学,新的环境、新的生活圈子、新的知识,让孩子的大脑、身体开始了新一轮的成长。于是在这个阶段,孩子开始步入第二个叛逆期,而且有的孩子会持续到9岁左右。
这一时期的孩子,总觉得自己长大了,很多事情想自己做主,可能经常跟爸妈发生冲突。
比如,无论写作业还是做别的事情,孩子总是有磨蹭、拖拉的坏习惯,说多少次都改不了;这时期的孩子,特爱参加“小团伙”,总是跟小伙伴到处跑着玩耍、闹腾,有时候甚至忘了写作业、忘了吃饭……
更头疼的是,你说他几句吧,他还嗷嗷跟你顶嘴。
如何对待7岁左右的孩子?
接纳孩子爱玩的天性
7、8岁的孩子,天性上正是爱动、爱闹的时候,精力特别充沛,肯定需要跟小伙伴的玩耍去发泄过剩精力、学着处理人际关系、建立属于自己的小圈子。如果父母经常以“不乖”“淘气”为由去打击压抑孩子,孩子就会有极大的压抑感,肯定会出现亲子矛盾。
其实,只要孩子把该完成的作业完成了,又不发生什么危险,我们就不要过多干涉孩子的玩耍、闹腾。毕竟,把一个7、8岁的孩子变成喜欢窝在家里的闷葫芦,不是好事。
树立“玩得好”又“学得好”的榜样
当孩子步入小学后,让家长最费心的事情,应该就是孩子的学习了。而且为了激励一下孩子,最常说的话就是:“你看看人家XXX,放学后老老实实在家学习,哪像你,跟个不着家的小疯子似的……”
但实际上,家长不妨换个说法:“孩子,你同学都写完作业出去玩了,你也好好写,写完出去好好玩儿!”用这样的方式来激励孩子提高学习效率。
7-10岁之后,真正进入学习的阶段
结束了前6年的学前教育,儿童教育专家认为,7岁-10岁之后是适合真正进入学习的阶段,7岁是进入小学义务教育最佳时期。
不过从大脑潜能的角度来讲,家长必须注意一点,绝对不要强制性命令孩子“快去念书”,而应该抛出问题来询问,让孩子自己选择,训练孩子的判断力、理解力、思考力。
01
做事有始有终
我们不该教育孩子只知认真埋头苦干,而是要教他们订立目标、全力以赴,然后一口气达成。对于凡事“等一下”犹豫不断的孩子,家长可以用“3、2、1”计时法,小时候对他严加管教,长大后孩子做事才能干净利索、有始有终。
02
引导孩子爱上学习
如果孩子不擅长数学,不如这样鼓励孩子:
“我小时候数学也不是很好!不过,我只要一有不懂的地方就去问老师请教,几次下来数学就成了我的拿手科目。那你会怎么选择?”
让孩子产生“好像很有趣,我也能做到!”的想法,等到孩子主动学习之后,别忘了鼓励他。家长应以客观的角度去看待分数,多关注过程,而非结果。
孩子的智力、心理以及他积极的人生习惯都是家长们培养的结果。父母们千万别因为工作忙就忽略了对孩子的教育。孩子的成长只有一次,错过了再难弥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