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待人生,是柴米油盐酱醋茶,还是诗与远方,是下里巴人,还是阳春白雪,其实没有对错之分,都是我们实实在在的人生。至于发展方向,与每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三观是紧密联系的。在这里列举梁启超、梁漱溟、胡适和冯友兰大师们的一些观点,对比一下,你有什么不同,或许能得到一点启发。
一、梁启超的“生活于趣味”。
梁启超是个乐观主义者,在《生活于趣味》中得到充分展现,他强调的是“趣味”或“趣味主义”,指出“无趣”的生活如同“石缝的生活”和“沙漠的生活”。
梁启超认为人生观是个人的,各人有各人的人生观。各人的人生观不必都是对的,不必于人人都合宜。但一个人自己修养自己,总须拈出个见解,靠他来安身立命。他拿“责任心”和“兴味”这两样事情做为生活资粮。“责任心”强迫把大担子放在肩上是很苦的,“兴味”是很有趣的。生活虽说一方面是很忙乱的,很复杂的;但两者统一,仍是很恬静的,很愉快的,觉得世上有趣的事多极了;烦闷、痛苦,懊恼,全没有了;人生是可赞美的,可讴歌与有趣的。
关于敬业与乐业。敬业乐业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敬业乐业必先有业,才有可敬、可乐的主体。孔子说:“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可见人生一切毛病都有药可医,惟有无业游民,虽大圣人也没有办法, “百行业为先,万恶懒为首”。曾文正说:“坐这山,望那山,一事无成。”庄子说:“用志不分,乃凝于神。”所说的敬业,不外这些道理。第二要乐业。“做工好苦呀!”但“做工苦,难道不做工就不苦吗?”“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只要你肯继续做下去,趣味自然会发生。”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人生能从自己职业中领略出趣味,生活才有价值。
梁启超认为生平最受用的有两句话:一是“责任心”,二是“趣味”。二、胡适的宽容与自由
“‘人是哺乳动物中的有二手二足用脑的动物。’人生即是这种动物所演的戏剧,这种动物在演时,就有人生;停演时就没人生。所谓人生观,就是演时对于所演之态度,譬如:有的喜唱花面,有的喜唱老生,有的喜唱小生,有的喜摇旗呐喊;凡此种种两脚两手在演戏的态度,就是人生观。”
人生有何意义?《胡适论人生:立场》 有具体论述,他认为人生的意义全是各人自己寻出来的,造出来的:高尚,卑劣,清贵,污浊,有用,无用,……全靠自己的作为。总之,生命本没有意义,你要能给他什么意义,他就有什么意义。与其终日冥想人生有何意义,不如试用此生作点有意义的事。 他指出几种人生观是“少年中国”的仇敌:第一种是醉生梦死的无意识生活;第二种是退缩的人生观。第三种是野心的投机主义。并列出少年中国的人生观几种要素:第一须有批评的精神;第二须有冒险进取的精神; 第三须要有社会协进的观念。胡适提倡容忍与自由,认为自由主义的第一个意义是自由,第二个意义是民主,第三个意义是容忍,第四个意义是和平的渐进的改革。
三、梁漱溟的逐求、厌离和郑重
《人生的三路向》阐述了梁漱溟的三种人生态度:第一种人生态度,可用“逐求”二字以表示之。此意即谓人于现实生活中逐求不已,如饮食、宴安、名誉、声、色、货、利等,一面受趣味引诱,一面受问题刺激,颠倒迷离于苦乐中与其他生物亦无所异;此第一种人生态度(逐求),能够彻底做到家,发挥至最高点者,即为近代之西洋人。他们纯为向外用力,两眼直向前看,逐求于物质享受,其征服自然之威力实甚伟大,最值得令人拍掌称赞。第二种人生态度为“厌离”的人生态度。第一种人生态度为人对于物的问题。第三种人生态度为人对于人的问题,此则为人对于自己本身的问题。人与其他动物不同,其他动物全走本能道路,而人则走理智道路,其理智作用特别发达。其最特殊之点,即在回转头来反看自己,此为一切生物之所不及于人者。当人转回头来冷静地观察其生活时,即感觉得人生太苦,一方面自己为饮食男女及一切欲望所纠缠,不能不有许多痛苦,而在另一方面,社会上又充满了无限的偏私、嫉忌、仇怨、计较,以及生离死别种种现象,更足使人感觉得人生太无意思。如是,乃产生一种厌离人世的人生态度。最能发挥到家者,厥为印度人。第三种人生态度,可以用“郑重”二字以表示之。郑重态度,又可分为两层来说:其一,为不反观自己时——向外用力;其二,为回头看自家时——向内用力。在未曾回头看而自然有的郑重态度,即儿童之天真烂漫的生活。更深而言之,从反回头来看生活而郑重生活,这才是真正的发挥郑重。这条路发挥得最到家的,即为中国之儒家。
人生的三路向:1、本来的路向:就是奋力取得所要求的东西,设法满足他的要求;换一句话说就是奋斗的态度。2、遇到问题不去要求解决,改造局面,就在这种境地上求我自己的满足。3、走这条路向的人,其解决问题的方法与前两条路向都不同。遇到问题他就想根本取消这种问题或要求。这时他既不像第一条路向的改造局面,也不像第二条路向的变更自己的意思。只想根本上将此问题取消。这也是应付困难的一个方法,但是最违背生活本性。因为生活的本性是向前要求的。凡对于种种欲望都持禁欲态度的都归于这条路。人生三条路:1、肯定欲望,肯定人生;欲望就是人生的一切。2、欲望出在众生的迷妄;否定欲望,否定一切众生生活,从而人生同在否定之中。3、人类不同于其他动物,有卓然不落于欲望窠臼之可能;于是乃肯定人生而排斥欲望。儒家自来严“义”“利”之辨、“天理”“人欲”之辨者,盖皆所以辨别人禽也。
生命与生活。 一为体,一为用。生命是什么?就是活的相续。活就是向上创造。创造分为两种:一是成己,一是成物。成己就是在个体生命上的成就,例如才艺德性等;成物就是表现于外面的,对于社会或文化上的贡献,例如一种新发明或功业等。
四、冯友兰的人生四境界
人生之真相是什么?就是具体的人生。人生之当局者,即是我们人。“吃饭”是人生,“生小孩”是人生,艺术家“清风明月的嗜好”是人生,问人生是人生,讲人生还是人生,这即是人生之真相。若于此具体的人生之外,必要再找一个人生真相,那真是宋儒所说“骑驴觅驴”,《一种人生观》做了生动全面的描述。
人生有意义吗?“人生是有意义的”,但人生的意义常因个人的见解不同而各有差异。一件事物的意义,各人所说可以不同,其所说的不同,乃因各人对此事的了解不同,人对于宇宙人生的了解程度可有不同,因此宇宙人生对于人的意义亦有不同。宇宙人生对于人所有的某种不同的意义,即构成人所有的某种境界。人生中的境界可分为四种: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1、自然境界:其特征是在此境界中的人,其行为是顺着他的才能或顺着他的习惯与社会风俗去做。既无明了的目的,也不明了所做的各种意义,小孩吃奶和原始人类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都是属于自然境界,普通人的境界也是如此。2、功利境界:其特征是在此境界中的人,其行为是以追求个人的利益为目的,其与自然境界不同之处是自然境界的人其行为无目的也不明白意义,功利境界的人他的行为有确定的目的且能明白它的意义。这两种境界,都是普通一般人所有的。3、道德境界:其特征是在此境界中的人,其行为是行义的。道德境界中的人,其所作为皆能为社会谋利益,古今贤人及英雄便是已达到道德境界的。4、天地境界:其特征是在此境界中的人其行为是事天的。其事业不仅贡献于社会,更能贡献于宇宙,唯大圣大贤乃能达到这个境界。
以上四种境界,各有高低不同。某种境界所需的知识程度高,则境界亦高;所需知识低,则境界亦低。故自然境界为最低,功利境界较高,道德境界更高,天地境界最高。
“生活于趣味”“宽容与自由”“逐求、厌离和郑重”“人生四境界”等这些人生观,给我们更多的参照与思考,希望它能成为一盏灯、一把火,进一步照亮我们前进的人生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