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韩非老师的朋友圈,自然有了这篇文章的题目
长期以来,从传统教育中正确答案的思维模式过来,偶尔会有很多的“应该”,“不应该”,“可以”,“不可以”.......这中间就涉及到一个社会主流价值的问题,害怕一旦与他人不同,在群体当中会自然受到他人的排斥,所以我们天生会倾向于能够与别人和谐共处,而习惯与他人有过多的不同,如果太过于异类,自然很容易遭到他人的拒绝与排斥。
他人的拒绝,其实有很多方面:拜访客户、搭讪、请朋友帮忙等,这些方面都会有遭到拒绝的可能性。假如在一开始,就把这一切的期望放得很高,或者过于肯定,当现实与想象中不一样时,就会容易产生被拒绝的失落感。外一个更加典型的例子,就是失恋。
有不少恋爱谈得少的青年人,尤其恰好内心有缺乏安全与确定感时,失恋有时他们来说,还不止是一种拒绝,甚至会感觉到被全面地否定。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我就有过极其深刻的体验,那种感受让我看到有些内心匮乏的部分,以前就有,是失恋的事件将这件事更加放大。看到自己内在的不安全感,甚至可能在童年就形成了,只是成人以后,在不断复制最初的模式。
回到题目,为什么不要害怕他人的拒绝?
我越来越意识到,在职业这块,是需要更多深入与专注。然而在思想与内在方面,我们是更需要广度,不断地拓宽我们看事情的角度,如果能够更多元,我们的内心也不会那么紧,会更加放松,会更加客观地来看待时间。当视角单一时,如果其实一方面受到拒绝,或遭到否定,就会不容易产生挫败感。比如很多人把唯一的希望寄托在高考上,当然现在应该不及以前,我也不是很清楚,但每年高考后基本上都会打倒一批人。我感觉是这样的,只是人数太多,我们更多时候只是看到了那些状元、拔尖的人才,而不会去看那些失败、被藏起来的故事。
我们会害怕别人的拒绝,因为我们认为别人是应该喜欢、接纳自己的,尤其是关系越好的朋友,你会更加地肯定。人与人之间,有时很奇妙,你把别人放在心中的哪一个位置,别人不一定把你放在相等的位置,反之亦然。关系越好的朋友,越容易缺乏边界,稍有点小事更容易,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
有时被拒绝并非坏事,别人希望在你们之间树立一个边界,而这样反而有可能让你们的关系持续下去的因素。
有一本书叫《被讨厌的勇气》,是两个日本人写的。一个是哲学家,一个是自由作家。 该书讲述了如何能够在繁杂的日常琐碎和复杂的人际关系中用自己的双手去获得真正的幸福。书中的思想是这样的:
阿德勒思想拥有改变人一生的力量。剩下的就只有能否鼓起迈出一步的“勇气”!「被讨厌的勇气」并不是要去吸引被讨厌的负向能量,而是,如果这是我生命想绽放出最美的光彩,那么,即使有被讨厌的可能,我都要用自己的双手双脚往那里走去。因为拥有了被讨厌的勇气,于是有了真正幸福的可能。
即使带着被人拒绝与讨厌的可能,我们仍然要勇往直前。如果我们因为害怕而不去行动的话,就会切断了更多可能性的发生。这种为所当为的思维方式,是相当重要的。让人不会一味选择逃避,而是即使带着并不那么舒服的感觉,仍然可以为目标而做该做的事。
为什么没有必要害怕他人的拒绝?
最后简单地说,一旦因害怕而止步不前,就真可能失去更多生命的可能性了。时刻学会将挫败感归零,每一刻出发都是新的开始,不要背负着过去的模式,每一次尝试都承载着成功的可能。
2018/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