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几年没进电影院了,昨日 午后带周未回家的孩子们,看这部电影,没去看之前对剧情,没有多大的了解纯粹是为了因为看朋友圈许多人都去看,评论都不错,或许因为他是我们本土的首部电影。
我是从电影一开场,我居然就一直在流泪,或许片中触动我的那卑微而憋屈的父亲形象,有许多跟我生活里的相似。
父亲早出晚归,以经营肠粉为儿子369存下读书费用,盼望369早日成龙。但是后来他失望了,再接着愤怒了,也愧疚了,这位父亲一直觉得儿子不懂事。
从看他为孩子求校长,那卑微一刻,在台北的电话,求为孩子找工作的事,在他,因为孩子偷了钱,离家去深圳,在收档好,清洗那些做生意的工具们,心里担心孩子,再加上心里的憋屈,一口铁锅,往地里一摔,有多少次我也想摔。(眼泪不控制的流下了,压抑不住的哭声,不知道会很影响一起看电影的人)
其实应该潮汕的父母,大都有其父亲的心,和影子,多少父母,为了孩子放下面子,放下自尊。这才是目前电影票房高涨的原因吧
其父亲则是一个地地道道、朴实憨厚的老实人,实力诠释了为孩子操劳一生的父亲形象。在他身上,映射了众多潮汕父母影子,为孩子处处操心操力。儿子惹事,替他挡道道歉;儿子被退学,拉下面子去求校长网开一面;为儿子工作,连夜打了N个熟人电话祈求他人接纳他;儿子想要创业,拿出家里积蓄支助他;儿子外面闯荡失败,随时接纳其回家....忍受儿子的叛逆,隐忍他人的蜚语,接受儿子的不争,坚守自我的底线,为人父母,实属不易而片中的父子情,我觉得才是最动人之处。
但369最后的成功,未免也来得太过容易:在父亲的支持下,拿着那笔本来为他上大学准备的十几万开了个火锅店,生活就突然变好了,还成了网红连锁店。(创业的艰辛,少了详细的描述,可以让一些孩子误认为父母拿出十几万,去创业就能成功,弥补没有读书的遗憾,谁又知道创业路上多难。)
电影看完回家的路上问孩子心里有何触动之处,婷婷说孩子在外混得不好回家。这是印象比较深刻的一个片段,369在深圳又回到了一无所有的那个晚上。在一个河边跟一个朋友吃着东西,然后不远处有一个年已经过半百的中年人。
沧海一声笑...
儿子,老爸这阵子在深圳混的不是很顺利,打算明天就收拾回老家去。
那种场景,加上配乐,真的凄惨无比。也正是这句话触动,让369决定买票回家。
电影剧里一些差强人意的地方,不想孩子让他误导,网红成名之路。369去到深圳后,知道小敏有了男朋友,了无依靠后走上网红之路,这个细节刻画,符合他当时处境,网红门槛低,有流量可变现即可,也符合当前新经济新业态萌生大背景,同时透过369经历告诉我们,网红红极一时,靠制假售假、大秀卖点是走不长远的。网络入行需谨慎,一着不慎可以走上歧途。
结局仓促收尾。怎么说呢,369变好、走上正道历程太过于轻描淡写了,这么一个叛逆有性格的人,最终安稳地经营着牛肉店过日子,这转变来得太突然,前后有些衔接不上。其实整部影片才1个半小时,若再增加些时长,对360创业过程、改变历程多些描写刻画,效果会更好。可能作者急于给出圆满结局吧。。
但一部青春电影,要扛起潮汕文化的大旗,还是太勉强了,潮汕青年369,应该不是具有代表性的潮汕人吧?如果说对青少年要有什么教育意义,难道是:不好好上学也行,长大了去当网红,或者干脆开火锅店,一样有出息?
369也许同样后悔过,没有好好念书,困守在农村六年,永远失去了初恋。但片中呈现得太少了。不走寻常路的人很多,能够成功像369的,又有几个。
而他背后那位不苟言笑的父亲,始终默默地为369操心,在等他真正长大。所以说,“爸,我一定行的”前提应该是,“儿子,无论怎样爸都支持你”(家永远是孩子的港湾)。
在这里我想跟我的孩子说:学习实苦,但请你足够相信,你流过的汗水和泪水,都将浇灌出娇艳的花朵,芳香你的整个人生。
《关于剧情简介:369(郑润奇饰)是父亲李锦龙(郑鹏生饰)一个人当爹又当妈拉扯大的,父亲最大的愿望,是369能考上大学,将来有个像样的生计,但369的成绩总是全校倒数前十。高二那年,369逃课被退学了,父亲的愿望泡汤,只能各种托关系,让儿子去学个一技之长,望他出社会能够独立。然而,369做一样厌一样,混了七八年一事无成,被乡里人唱衰。最终,369决定逃离乡里,逃离每天被流言蜚语的日子,跑到深圳,做起了网络主播。父子俩的关系,在369一次次违背父亲的愿望中,走向了决裂。
主角369成长于潮汕的乡村社会中。这个环境是安逸的,也是落后的;是温暖的,也是悲苦的。而他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憋屈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