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我与地坛》,感悟生死边缘,
体会人生瞬间,坐看笑染云天。
所以你看那年轻的歌手吧,在河边,在路旁,在沸反盈天的广场,在烛光寂暗的酒吧,从夜晚一直唱到天明。歌声由惆怅到高亢,由枯疏到丰盈,由孤单而至张狂(但是得真诚)……终至于捶胸顿足,呼天抢地,扯断琴弦,击打麦克风(装出来的不算),熬红了眼睛,眼睛里是火焰,喊哑了喉咙,喉咙里是风暴,用五彩缤纷的羽毛模仿远古,然后用裸露的肉体标明现代(倘是装出来的,春风一眼就能识别),用傲慢然后用匍匐,用嚣叫然后用乞求,甚至用污秽和丑陋以示不甘寂寞,与众不同……直让你认出那是无奈,是一匹牢笼里的困兽(这肯定是装不出来的)!-﹣但,是什么,到底是什么被困在了牢笼?其实春天已有察觉,已经感到:我,和我的孤独。
我,将怎样?
我将投奔何方?
怎样,你才能看见我?我才能走进你?
那无奈,让人不忍袖手一旁。但只有袖手一旁。不过,慢慢地听吧,你能听懂,其实是那弱小的灵魂正在成长,在渴望,在寻求,年轻的歌手一直都在呼唤着爱情。从夜晚到天明一直呼唤着的都是:爱情。自古而今一切流传的歌都是这样:呼唤爱情。自古而今的春天莫不如此。被有形的躯体,被无形的本能,被天赋的才华困在牢笼里的,正是那呢喃着的灵魂,呢喃着,但还没有足够的力量。
于是,年轻的恋人四处流浪。
心在流浪。
春天,所有的心都在流浪,不管人在何处。
都在挣扎。
在河边。在桥上。在烦闷的家里,不知所云的字行间。在寂寞的画廊,画框中的故作优雅。阴云中有隐隐的雷声,或太阳里是无依无靠的寂静。在熙熙攘攘的街头,目光最为迷茫的那一个。
前天聆听了孩子学校的一个讲座《如何与青春期的孩子沟通--形成自主学习动力》,感觉老师讲得特别好,听完深受启发。开篇讲道:“没有叛逆,就没有成长!”
如果一个孩子从小特别听话,什么事都逆来顺受,那么将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就像水痘,几乎每个人一生都会出一次或几次,如果小时候没有出,长大了总会要爆发出来,而且势头一定会更加猛烈。
孩子从婴幼儿成长为大人的过程中,不仅只是身体上的成长,更多的是心理上的成长。在他将成还未成为大人的时候,他总会以大人自居,与家长划分界限。而作为家长,如果仍然以婴幼儿的眼光看待孩子,事事都想为他考虑周全,帮他做好,让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成长,势必会产生矛盾,不可避免地会发生冲突。
结果两败俱伤,并且双方都觉得委屈,家长觉得孩子不理解自己的苦口婆心,孩子认为家长不认同自己的成长想法。
看!这就是分歧所在!
这是自古以来永远存在于任何国家、任何民族、任何种群的必然问题。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
家长学会放手,给孩子足够的成长空间,只要他在安全的边界内,不违法,不逾规,允许他使一些小性子,允许他和自己开开玩笑,将他作为朋友对待,勾肩搭背,像好哥们一样,将他这段逆反期平稳开发,做一个好的承包商。
就像婆媳关系,这也是永恒不变的矛盾,但总有人做得很好,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将婆媳关系处理的和新闺女一般令人羡慕。
心理学三巨头之一的阿德勒说过: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愿我们都能给孩子一个幸福童年,不要再像我们一样,长大了总是回忆过去的闹心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