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野绿荫迎夏至,悠悠岁月话习俗

夏天,对于学生来说,会向着一个个新的人生阶段迈进,小升初、中考、高考、大学毕业……哪怕我们都还没做好充足的准备,但是这一天终会来临,毕竟这是人生的必经之路。


就如夏天一样,我们再怎么不喜欢炎热的天气,可夏天还是如约而至。今年6月21日,我们将迎来传统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个节气——夏至。


夏至,在古代也被称之为夏节,是我国古代最早被确定下来的节气。在这时节,绿意昂扬,蛙鼓阵阵,蝉鸣声声,稻花如白练,荷花映日红。可以说,这正是夏天里最美好的时节了。


在公元前七世纪,古人通过采用土圭来测日影,从而确定了夏至。在夏至这天,是一年里太阳最偏北的地方,可以说几乎是直射北回归线。此时北半球白天的时间是全年最长的。


在古代,人们觉得夏至是阴阳两气的分水岭,这个时候阳气是最盛的,他们还将夏至分为三候:“一候鹿角解;二候蜩始鸣;三候半夏生。”


一候鹿角解:鹿和麋虽然都属于鹿类动物,然而在古人看来,鹿的角是超前生,是属阳的,而麋的角是朝后长的,则为阴。在夏至开始,阳气开始衰退,阴气则开始滋生,于是属于阳性的鹿角因感受到阴气而开始脱落。


二候蜩始鸣:“蜩”其实就是我们经常说的、非常熟悉的“知了”。在夏至的时候,雄性的知了感受到逐渐生出的阴气,从而开始振动翅膀“知了知了”地鸣叫,所以我们在夏天会经常听到知了的叫声。


就像歌曲《童年》里所唱的:“池塘边的榕树上,知了在声声叫着夏天”,形象地唱出了夏天独有的一番风景。


三候半夏生:半夏是一种喜阴的野生药草,在夏至阴气初生之时,半夏就开始生长,而喜阳的植物却开始衰退。从半夏这个富有诗意的名字中,我们仿佛从中得到提示,在我们不知不觉间,夏天的时间已经过半了。


在古代,夏至不仅是二十四节气之一,而且还是一个重大的节日,每逢夏至的时候,还会又休假的“福利”,一直到清朝都还保留着夏至日放假一天的福利,由此可见古人对夏至节的重视程度。


那么在夏至的时候,会有哪些习俗呢?


一是庆祝粮食丰收、祭神祀祖的习俗,如司马迁在《史记·封禅书》中有记载:“夏至日,祭地祗,皆用乐舞。”这里的“地祗”指的是地神,属于阴性。


现在北京的地毯,建成于明嘉靖九年,是明清两代的皇家祭地场所,而北京史上的第一座祭地之坛,则是在金代建中都城时,在通玄门外(即现在的复兴门外会城门东北)修建的北郊方丘。


除了皇家的祭典外,民间在夏至时也有祭祖的习俗,以此来感谢神灵、祖先庇佑,祈求消灾丰年。而在夏至来到之际,大多数的农民都沉浸在丰收的喜悦中,自然是不会忘记以新鲜、应时的美味食材来祭献。


在民间自古就有夏至吃面的习俗,因此北方有着“冬至饺子夏至面”的俗语。在夏至时节,正值夏收结束,新麦上市,因此夏至吃面也有着尝新的意思。


此时,在餐桌上可以看到各式各样的面,如:阳春面、过桥面、炸酱面、荞麦面、羊肉面、打卤面、麻油凉拌面等。而在江苏无锡一带还有吃馄饨的习俗,意为馄饨和合。


除此之外,在部分地区还会有夏至喝粥的习俗,如在河北、陕西等地,会在夏至时节吃麦粥伙食麦饭,而在古代的江浙地区则有着吃“乌饭”、吃“粽子”的习俗。


盛夏的到来,市场上也有很多新鲜水果,如西瓜、荔枝、水蜜桃、杨梅、樱桃等,走在市场上都能够闻到水果的香甜气息。在饮食上,也要以清淡为主,多食用些苦味食物。


除了吃外,在夏至时不同地区也都有着各自不同的习俗,根据相关文献和资料显示,在南北朝时期,妇女们会在夏至时互相赠送扇子、粉脂、香囊等物品。


这是因为扇子可以用来驱热,粉脂可以遮阳、防痱子,而香囊则是用来压汗臭。不得不说古人的智慧和生活方式真的让人钦佩!


除了上面说到的夏至的习俗,你还知道其他哪些习俗吗?欢迎评论区里留言!


(素材来源:知网文献;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作者简介:多平台创作者,花茶养生达人,著有散文合集《幸福那些小事情》。读书养人,花茶养生,用读书和花茶成就健康、不断成长的人生。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