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仁者无敌——儒家的金钟罩铁布衫

帝尧好不容易打败了六大部族,随着时间的久远,只剩下《淮南子》上的一行字了。

从这一行字中,后人往往看到帝尧屡战屡胜,打出了黄帝王朝的声威,想到往往不是帝尧的征战之苦。

而是觉得帝尧取得胜利太理所当然了,太轻松了。简直不值得一提。因此后人往往会忽略他在武功上的成就。

即便谈到这个话题,也往往断然认定帝尧是有道明君,仁德的很。有了“仁”这面旗帜,自然是无敌于天下了。

Why?

按照儒学大师们的历史观,他们总是用轻松的口吻告诉我们,以有道伐无道,从来手到擒来。拥有了“王道”,就能无所不能。

这种不符合实际的理论是在西周灭商之后流行起来的。当时,西周作为胜利者,要让天下人心服口服。所以在西周人官方文宣中,说起灭商战役灭的那么轻巧,完全是因为周文王周武王两代人有“德”的缘故。[1]

《六韬》是这样记载的——

在灭商大战之前,周武王姬发就找太公望商议,讨论怎么样彻底推翻商王朝,他问道:

我不想发动战争之后,才知道胜算几何。不想经过占卜之后,才知道吉凶,不想任命一个人之后才知道他不是合适的人选,请问有什么办法?

太公望拍胸脯保证,他着急啊,再不打战,他这块老骨头都快入土了。他说:

“有,办法有的是。

大王你得到天下人的拥护以图谋无道昏君,自然是战争还没有打响,胜利女神就向你招手了。

就个人品德而言,大王贤德,推行善政,远胜于腐朽的商王朝,自然不需要通过占卜便可知道此行灭商之役的结果是大吉大利。

他们感觉到为患为害的因素,正是对我们大大有利的因素,因为商王朝治下的百姓,虽然不是我们周人,我们却可以赢得商王朝的民心而驱使商人。[2]

这一套“有道明君速胜论”,我们姑且称之为“仁者无敌定律”

到了春秋时代,“仁者无敌定律”大大的发酵了,特别是孟子在他书上大肆宣扬,而成为中国历代王朝更替胜利者的标准而统一的文宣格式。

孟子是这么吹牛皮的——

统治老百姓靠封锁国界是没用的。

巩固国防的基础不可能建立在山川险阻之上。

扬威天下不是靠先进的军事科技就可以做到的。

拥有道义的人得到的帮

助就多,失去道义的人得到的帮助就少。

帮助的人少到极点时,连

亲戚也会叛离;

帮助的人多到极点时,全人下的人都会顺从。

以全天下人都顺从的力量,去攻打连亲戚都会叛离的人,因此,有道明君不战则已,战则必胜。”[3]

儒家的这套史观,不妨称之为正义史观。其实和今天好莱坞主旋律电影所宣扬的那一套——正义必定战胜邪恶。

儒家宣扬的这一套,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么?应该说,不是。

基本上现在各国的教科书上,谈论起各自历史上的战争,肯定都隐含如下逻辑——

正义势力代表历史潮流、发展趋势,代表民意,必会得到人民的支持。

而邪恶势力逆流而行,违背民意,最终肯定会被正义势力彻彻底底的打败。

简而言之,就是“得民心者得天下”。更简而言之,则是“仁者无敌”。

正义势力这边,代表的是多数人的利益。而邪恶势力那边,代表的少数人的利益。

之所以正义会战胜邪恶,就是多数人打倒了少数人。

官方的正常都宣扬“仁者无敌”。可是老百姓未必买账,中国历代的话本小说、各种各种演义,则用另一种语言告诉我们,中国从来就是一个“赢家通吃”的社会。

我们知道,有一种牌局游戏,每一轮牌局到了最后,只有一个人能赢,而所有人在这副牌局中赢到的点数都归那个唯一的赢家。这个游戏的规则就是所谓的“赢家通吃”

把这个术语用到政治学上,指的就是政治斗争的胜利者,不惟独占政治权力,控制一切社会资源,还站在道德的最高点上。

应该说,这两种史观,都很流行。

帝尧之胜利,到底属于仁者无敌,还是赢家通吃,今天已不可晓。

无论从哪一种逻辑出发,他都在中国历史属于笑到最后的胜利者了。

那么现在,我们来看看中国人对胜利者的讴歌,尽管这讴歌声中,我们很难分清楚到底是人民对统治者的由衷赞美,还是统治者对自己涂脂抹粉,而否两者兼而有之。

中国古代历史,乃至于近现代,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关系总是如此的“和谐”,“和谐”的有时候让我们这些做历史研究的无语。

29、单均刑法

现在,大旱过去了,干戈止息了,天下太平了。

帝尧终于得以腾出手来推行他的清明政治了。他着手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制定公平的法律(刑法)。[4]大致而言,人类早期社会,一个人做了坏事,被抓到了,就成了坏蛋,处理都是比较简单的。

族长召集所有族众,开个会议,商量一下,就决定该怎么惩处坏蛋。不同部落对同一罪行的惩处标准肯定是不一样的。

比如同样的强奸女人,这个部落可能是把坏蛋从部落流放了。那个部落可能命令坏蛋要对怀孕的女人负责。当然,下令大家一人一块石头砸死的也有。

这些不同的不成文法,在孤立的部落可以千百年传承下去。

然而当他和别人部落融合的时候,并合并为一个大的部落时候,肯定不可能各搞一套,当然要有所折中,以便双方都是接受。

而当有人要把一盘散沙的各部落整合起来,那么制定刑法,就成了第一要务了。

东夷集团首领蚩尤,为了挑战挑战黄帝王朝开国君主黄帝,整合东夷、九黎,发明了刑法。这一伟大的发明,随着蚩尤失败,而一度沉寂,无法提起了。

现在,帝尧再次整合了黄帝王朝各族,声威达到巅峰。在这种情况下,最难处理的,便是各族之间的冲突。

而各族之所以冲突,很大一个原因就是大家在处理坏蛋的时候各搞一套。

比如有人做了杀了人,从甲部落跑到乙部落,在那里生儿育女了。甲部落发现了,前来乙部落,说杀人偿命,把人交出来,杀了。乙部落说,不行,杀人罪在我们这里的规矩,是砍手。他已经是我们部落的人了,要按我们部落的规矩办。两个部落一争执起来,难免发展到两族械斗。这样的事情发生的多,对黄帝王朝的稳定是个很大的威胁。

因此帝尧决定再次制定刑法,他的这个想法可能是因为拜访苗蛮集团中一位德高望重的首领善卷,而萌生出来的。善卷就是前面提到的,既是帝尧的老师,也是帝舜曾经想禅让的人选。

这个人的生平事迹不清楚了,只知道他大约活动在今天湖南常德一带[5]苗蛮集团是由打不过黄帝又不愿意屈服的蚩尤遗族组成,自然保留了蚩尤时代的种种政治典章制度。[6]

帝尧在请教善卷治国之道的时候,了解到蚩尤创制的刑法是很自然的。对他的触动也应该是很大。当然帝尧最初制定刑法也未必是单纯为了使各族和睦,而是用在战争上。

关于刑法的起源,二十四史中的《辽史·刑法志》有个说法颇为有趣——

刑法的起源,是起之于战争。[7]

为什么这么说呢?

组织一支军队,要让军队保持战斗力,单纯依靠军官的威严、魅力是不现实的。还需要一个东西——军纪。

有了军纪,才能号令严明、指挥如意。帝尧时代黄帝王朝的国防军能征善战不稀奇,但是战无不胜,那肯定就是一支军纪严明的铁军了。

以前黄帝王朝的各族一致对外,人民矛盾自然少了。现在硝烟散去,和平来临了,人民矛盾就成了主要矛盾了。于是,帝尧就开始探索就军事活动中产生的军法转换为统治人民之刑法的可能性。

具体的效果如何呢?《荀子》是这么记载的——

上古时代帝尧之治理天下期间,仅仅诛杀了一个人,用刑法惩处了两个人,天下便得到大治。[8]

治理那么大一个国家,这样就能搞定?

当然不可能。儒家也是吹牛不上税。这是中国历史上,儒家被诟病的一个原因。后儒对前贤这种美化,有时候都成了惯性发作。

举个例子——

东汉王朝开国君主光武帝刘秀有一次处理一位叫做贲光的臣子上的书,内中有一句话:

“当年西汉文帝住在明光宫,全国只判过三个人的刑。”

这人的用意当然是好的:西汉文帝是个好皇帝,好榜样,皇帝啊,你应该学习他的做法,仁德为怀。

问题是刘秀布衣而得天下,自己是汉室宗亲,喜欢读书,对前朝历史很熟悉,当即答复:

前朝西汉文帝不住在明光宫,当时全国判刑的也不是三个人。[9]

当然了,像光武帝这么和城下较真的很少。别的皇帝的处理方式对于臣下这样的胡说顶多也就是“欣然笑纳”。

但是也应该指出,贲光太笨了,要举例子,举的远一点嘛,上古时代的尧舜禹时代,你爱咋编都没事。

宋代苏轼就干过这么一出——

苏轼是宋代大牛人,今天大家都知道。

当然了,多数中国人观念是死后牛不算牛,生前牛才算牛。在苏轼那个时代,要想成为大牛,就得通过科举考试,取得进士之位。苏轼去参加了,主考官是宋代另外一位大牛——欧阳修。

这次科举考试,苏轼上交的考卷题目是《刑赏忠厚之至论》,苏大才子大笔一挥,中举了。

这当然是欧阳修慧眼识珠了,可是欧阳修编撰过《新五代史》,对史学研究的态度是严肃的,他对苏轼的考卷上引证的一个例子,怎么也想不起出处。

苏轼是这么写的——

当帝尧统治天下的时候,他任命的大法官打算诛杀一个罪犯。一次又一次固执请求帝尧批准死刑。而帝尧则一次又一次批复:减轻这个人的刑吧。

于是,天下人在畏惧大法官皋陶执法如山的同时,也忍不住赞美最高统治者帝尧的仁慈宽大。[10]

欧阳修怎么也想不起来这个典故出自那本书上,再则根据经传记载,皋陶可是帝舜的臣子,帝尧时代估计还没出生呢。

于是把苏轼叫过来,不耻下问。

这本就是瞎编的,苏轼绕了好几个圈子,绕过去,只好老实回答:

想当然尔。

[1]从历史上看,商王朝垮台确实垮的很快,但如果仅仅从军事角度上去考察,主要原因还在于商王朝当时正用兵于东夷,国都空虚,被西周很顺利的偷袭了。

不过王道主义者可不讲这一套。呵呵。

[2]“武王将伐纣,召太公望而问之曰:‘吾欲不战而知胜,不卜而知吉,使非其人,为之有道乎? ’

太公对曰:‘有道。王得众人之心以图不道,则不战而知胜矣;以贤伐不肖,则不卜而知吉矣;彼害之,我利之,虽非吾民,可得而使也。’”——《说苑·指武》

[3]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 矣。”——《孟子》

[4]“黄帝能成命百物,以明民共财,颛顼能衍之,帝喾能序三辰以固民,尧能单均刑法以仪民,舜勤民事而野死”——《国语•鲁语》

[5]今日湖南常德有善卷垸、善卷钓台、善卷坛,善卷居于此地的传说。

明清以来历次纂修的常德府志、县志中都有记载。

常德德山之得名与善卷有着直接的关系。德山,隋代以前本叫枉山,又名枉人山,

[6]直到今天,南方苗族尚且保留了很多蚩尤与黄帝争霸失败的传说。

蚩尤虽然失败,苗族人却对他尊奉至今,认同他是本族之先祖。

[7]刑也者,始于兵而终于礼者也。——《辽史·刑法志》

[8]古者帝尧之治天下也,盖杀一人刑二人而天下治。 ——《荀子·议兵》

[9]光武皇帝之时,郎中汝南贲光上书,言孝文皇帝时居明光宫,天下断狱三人。颂美文帝,陈其效实。光武皇帝曰:“孝文时不居明光宫,断狱不三人。” ——[东汉]王充《论衡·艺增》:

[10]当尧之时,皋陶为士,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故天下畏皋陶执法之坚,而乐尧用刑之宽。——苏轼《刑赏忠厚之至论》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2,542评论 6 493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0,596评论 3 385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8,021评论 0 348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6,682评论 1 284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5,792评论 6 386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9,985评论 1 291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9,107评论 3 410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7,845评论 0 268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4,299评论 1 303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6,612评论 2 327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8,747评论 1 341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4,441评论 4 333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40,072评论 3 317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828评论 0 21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2,069评论 1 267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6,545评论 2 362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3,658评论 2 350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