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上篇。
他很少很少想过三年后的自己会怎样。对未来的想象和期望,他认为那就像海市蜃楼,是假象。
记得09年读高三,当年班主任是个教生物的女老师,个子不高,却有大大的能量和气场,她和班上的同学说:大家用纸笔写下十年后的自己是怎样的?写好的可交给我,到了10年后再聚时,我再拿出来给大家看看。”
他当时积极主动写下10年后的场景:背井离乡,去遥远的外省,某个偏远的农村,地广人梳,环境恶劣的地方做着与环保有关的工作,比如在宁夏的沙漠,或者甘肃戈壁滩,种植树木,防沙治沙,保护水土流失。
这种场景也许受当时看的电视剧影响,电视剧好像叫《青藏高原》,讲述中国在西藏修建青藏铁路,遇到高海拔山区冻土的问题,需要人每天重复记录数据,包括气候,温度,风力等。
在那高海拔的雪山,冬天下着鹅毛大雪,一个人独自在山顶一间简陋的房子里,不时出去各个检测点记录数据,没有人陪伴,这里的人们都在山脚下,路途远。主人公需要忍受孤独,为解决冻土问题搜集机械重复着搜集记录数据的工作。有时还遇到黑熊来夜袭房子,他不得不与熊干架。正是因为主人公始终如一的坚持记录,为青藏铁路的建设提供了可靠的数据支持,做出了贡献。
不知女老师是否还保留着那记录着10年后的文字。时间已经靠近了,他和当时想象的很多不一样——
在经济发达的珠三角某市,阴凉舒爽的空调房下,重复着简单记录数据的工作,却边耍着手机,机械的记录。没有走心,在工作上只是浅浅的停留。
有了觉察,总是觉得对不住自己家人。他开始想象三年后的自己,照这样下去,荒废了时间和生命啊,到那时会有自己家庭,或者还是光棍一个,每日浑浑噩噩混日子。还是每日做着重复的工作,没有目标,从不思考如何目的,意义。任由惰性,偶尔发发鸡汤鼓励自己,打打催眠针,却从不愿行动,做些更深入的事情。
同事说:“你怎么总是不在状态?”,
“你看看你这一周都做了什么?”
,“虽然看起来你很勤奋,但是却没有什么效果,每天拿着篮子去采水样,就像是大妈提着篮子去逛菜市场”,
“你上班的样子,就像瞌睡虫,一点都没有精神一样,走路都要打瞌睡。下了班就像一条龙一样,骑着自行车到处游荡,可是有什么用?”
他暗暗对自己说:这样不行,得要修正自己。想象三年后的自己,至少要像周围同事学习,要能像他们一样,至少做一个项目的设计,会画图,做工程估价,熟练工艺设计……
要做到这些,第一步得看专业书。想起老总经常叫自己要多看看专业书,哪怕看10分钟都好。那时自己看专业书就想睡觉,看不进去。
现在和他刚从中专学校出来时不一样咯,每每下班,就坐在宿舍的房间里看专业书,如饥似渴,还做摘录,每日必做工作日记,总结记录。
现在下班就想看电视剧,用来消磨时光。当时那种冲劲,随时光流逝,以及经历一些人事就消磨殆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