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盛和夫:要实现高目标,最大的壁障,是自己那颗追求安逸的心。

稻盛和夫在《斗魂》一书中说过:“要实现高目标,必须突破多重壁障,而最大的壁障,是自己那颗追求安逸的心。

我们都有好逸恶劳的倾向,这是客观事实。

但,有的人选择开始简单、中间快乐、后期空虚、全程得过且过的躺平之路。

而,有的人选择开始困难、中间幸福、后期享受、全程可歌可泣的奋斗之路。

不要看到一堆毛毛虫躺在那边休息就一起躺,也不要看到一堆毛毛虫在那仰卧起坐就一起卷。

要找到真正有营养的叶子,成长结茧,最后破茧成蝶。

问题来了:我们要如何摆脱那颗时不时就想安逸的心?

揭示答案前,我们要看到现状,看到习惯,看到真实。

01

间歇性努力,持续性躺平

荀子在《劝学》中有言:锲而舍之,朽木不折;坚持不懈,金石可镂。

学问需要坚持才能成功,其他事情也是如此。

追求安逸,一事不成;持续努力,何事不成?

想起自己大三时,也陷入了追求安逸的陷阱,经常和室友一起看一些综艺,为节目中的一些“美”和“好”所打动。

某个时刻,突然惊醒,当初自己许下的愿望,又投入了多少时间?

于是,有了以下文字:


这是他理想中的生活——

过去憧憬的,似已实现的,如今继续的。

1

他在等待,等待喜欢的女孩们。

他看到了她们,穿着和昨天不一样的衣服,说着平时屏幕上面不会说的真心话。开心的时候也笑,难过了也不掩饰。

可能,很少人可以见到这样的她们吧。她们的美,既有安排妥当的优雅,又有随性而行的气质。

他没有太多奢求。只是弯着小眼看着她们。那么近,又那么远。

2

他在欣赏,欣赏活泼的男孩们。

他见证了他们,唱着和上次不一样的歌曲,做着体现智慧、力量和速度的游戏。针对的时候认真可爱,胡闹的时候好似兄弟。

可能,现在已经很少有这样的朋友了吧。他们的笑,时乖时怪时凉时暖,仿佛变幻的四季。

他就默默看着他们,学习与人交往的能力和游戏人生的心态。

3

他在微笑,因为呆萌的孩子们。

他爱上了他们,说着有时糊里糊涂有时人小鬼大的话,笑得纯净动人,哭得淋漓尽致。开心就是开心,不开心就是不开心。

可能,他们可以为现今这个躁动的社会注入一股清泉。他们的一举一动,不仅牵动着他们父母的心,同时,也有他的了。

他想,如果以后我也有孩子的话,可能就可以参考里面的父亲了。

4

他在燃,为热血的选手们。

他追随着他们,用他坚定的眼神,摇晃的身躯和跳动的心。他们守着日复一日、年又一年的梦想,他们唱着心里的歌,他们走着一条不回头的路。

可能,他们给他心中已经熄灭的那堆柴上丢下了一颗星火,不管结果怎样。

他似乎捉住了那股冲动,不过好像又让它给跑了。

5

他在发呆,对着买来却还没翻开的书,还有不知道什么时候已经枯萎的仙人掌。

他觉得自己应该想点东西,却不知道要想些什么。

他感觉自己心脏没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黑洞。

这个黑洞吸收了很多东西,却依旧空虚地可怕。

还是睡觉吧,明天晚上还会播放新的节目……

他囔囔地进入了梦。

后记:

生活的理想就是理想的生活。

当一个人没有了理想,只是维持在生的状态。

这时如果不停地从外界得到可以借之成为借口的刺激和娱乐,那么,可能会误以为自己过的就是理想的生活了。

娱乐放松虽好,但不可“贪杯”。


回看这篇文章,发现即使过了 7 年,还是会存在这样的问题。

不变的是那种“我看了就是我有了”的心,变化的是载体换作了书本、课程、小说等等。

毕竟,相对而言,虚拟成就比现实成就的获得成本更低、路径更短、时间更快。

所以,很多时候,我们往往会选择“高效”“廉价”的“情绪快餐”,而非低效却真实、有难度却也有深度的正确却难的事情。

02

持续性努力,间歇性放松

稻盛和夫就在《六项精进》里分享了这样的观点:

稻盛和夫-六项精进.jpeg

我在年轻的时候就认为,只要做好这“六项精进”,就能搞好企业,不仅是企业经营,为了度过美好的人生,这“六项精进”也必不可少。这是我在经营实践和生活实践中的切身体会。

……

如果我们每天都能持续实践“六项精进”,我们的人生必将更加美好,美好的程度将超过我们自己的能力和想象。事实上,我的人生就是这样的。

而他实际上也是这样十年如一日地践行着……

因为努力,他一次又一次带着企业走出困境;因为谦虚和反省,他不断地让自己在工作和生活上都成为更好的人;因为感谢和忘却感性烦恼,他活得自洽且幸福;因为积善利他,他和别人及世界的关系一直很好。

可以说:持续正确的努力(每天实践“六项精进”),是稻盛和夫成为“日本经营之圣”的主要原因之一。

很多时候,我们努力却得不到好的结果,往往只有两个原因:

一是努力的方向不对,二是努力的时间不够。

正确的努力+持续的时间=美好的结果

03

最后的话

爱因斯坦在《我的世界观》对理想和安逸有非常犀利的评论:

每个人都有一些理想,这些理想决定着他的努力和判断的方向。就在这个意义上,我从来不把安逸和享乐看作生活目的本身──我把这种伦理基础叫做猪栏的理想。

如果理想蒙尘,就将其擦拭;如果理想丢失,就将其捡回。

不怕暂时的安逸将理想掩盖,就怕沉迷于安逸将理想忽视。

朋友,让我们一起拥抱自己的理想,并常常问问自己一些问题:

  • 我是否有利用好工具(如 SMART、里程碑等)整理自己的理想?
  • 理想的确定、拆解和执行,是否合理(即符合客观规律)?
  • 我每天的时间管理是否反映我正朝着理想一步步靠近?
  • ……

实现理想的重点在“理”,而不在“想”。

想,是空想、是幻想、是妄想;

理,是整理、是合理、是管理。

所以,选“理”,还是选“想”?

······End······

点关注,不迷路~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