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大部分源自李笑来“通往财富自由之路”和吴伯凡“日知录”。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本人删除。
一谈起哥伦布,我们会觉得他充满了冒险精神:在那个技术落后的年代,一个人需要多大的勇气才敢组织船队前往未知的海域探索新大陆。难道就不怕一直找不到陆地、行至粮草枯竭吗?
其实这里头隐藏着一个故事:哥伦布是一个算术很差的人,首先他坚信地球是圆的,所以只要一直朝一个方向走就终会回到起点,第二,他凭着自己的那点蹩脚的数学,把地球周长给算了一下,算出来的一个数字实际上只有地球周长的八分之一。
换言之,哥伦布算出来的赤道长度只有5000公里,那么只需要走大概2500公里就能抵达地球另一半的印度和中国了。
所以,在哥伦布自己看来,他并不是在冒太大的险,他只是坚定地遵循自己的思考结果罢了。
举这个例子并不是想说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是踩了狗屎运,而是想说:冒险常常是他人对冒险者的理解,而不是所谓“冒险”成功的人的行动(李笑来)。
相信你从小到大,一直被这样洗脑过:想赚大钱?那就得有冒险精神!
关于冒险这个概念,观察者和行动者的理解很可能非常不同,甚至截然相反。
这有点像什么呢?比如,脑外科手术医生做开颅手术的时候,他的每一个动作“看起来”都是“危险”的,一点点的失误就可能造成很严重的后果……可这是观察者的角度。
从行动者的角度来看,首先,他的目标是成功而不是冒险;其次,他就是被高强度训练来完成观察者不可能完成的工作的;还有就是,他是专家,他知道什么危险什么不危险,他知道怎么做是真正的冒险,他更应该知道怎么做才能有效地避险……
于是,在整个过程中,观察者时时刻刻“体会得到”各种危险,心惊胆战,觉得行动者在不断冒险,最后因为冒险而成功。
可实际上,行动者的所有注意力都放在如何避险上,而不是如何冒险上。
于是,当我们看到有人完成高难度动作的时候,他们若是“经验丰富”,那所谓的“经验”,更可能是“避险经验”,而不是“冒险经验”;而如若不经提醒,我们这些观察者就可能出现理解偏差,误以为人家所拥有的那丰富的东西是“冒险经验”。
在《我们常说格局决定人生,何为格局》一文里,我聊到朱元璋决定忽略实力较弱的张士诚,首先攻打实力强大的陈友谅,此举在外行看来是冒险,但其实如果朱元璋反过来做才是真正的冒险,因为他会陷入两面夹击的危险境地。朱元璋也是一个避险专家。
绝大多数成功的创业者,他们都是精于规避风险,而非乐于冒险。
之前我介绍过《离经叛道》一书,书里指出“在我们印象中那些开天辟地的创新大咖,他们并非冒险狂人。反而,统计数据证明,那些赌上一切的狂热冒险者,创业失败率更高。研究发现,兼职创业的人成功率比辞职创业的人高出整整1/3。”
即使公认的冒险家埃隆马斯克,他肯定也不会把自己看成一个冒险狂。08年金融危机时,埃隆的特斯拉和SpaceX陷入破产的危险,他压力大到经常半夜在睡梦中尖叫和哭泣。但他为什么愿意置身于这样的风险当中呢?
因为在马斯克的认知里,人类如果不能成为一个跨星球生存的物种,那么将会面临集体灭绝的巨大风险。他的个人“冒险”实际上是在为全人类寻求一种避险方案。
投资则更是一个比拼避险才能的领域。
现在大家熟悉的概念“风险投资机构”,就是一个普遍被民众误解的概念。连很多一线创业者最初的时候都会或多或少曲解从事“风险投资”的机构和个人。他们最常说的话可能是这样的:你不是风险投资么,没风险干嘛让你投资啊?!
这是最典型的“望文生义”。“风险投资”其实是锁定一个增长最为迅猛的领域,然后在那个领域里投资很多有可能超速增长的初期企业,以期得到最大化的收益的同时,从概率上保证总体风险降到最低。
风险投资机构其实是最懂如何“不冒险”的。而风险投资的模型设计,也是为了避险,而不是冒险。
他们也不屑于充当“勇敢者”,只有爱面子的笨蛋们才需要证明自己有勇气。他们不懂的是,一时的面子保全了,他们却早已因此成为时间碾压的对象。
人们为什么普遍倾向于在资本上无视风险的存在呢?总体上来看,就是因为人类普遍没有资产管理的经验,关于资本风险的恐惧,尚未有机会形成“基因记忆”。
若是一个小朋友看到桌子上摆着一把枪,他会很好奇地拿起来玩,一点都不会害怕,当然也完全不知道那是可能会致命的东西……可若是在他背后出现一条蛇,哪怕那孩子还没看到那东西究竟是什么,就早已经吓得瑟瑟发抖、嚎啕大哭。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有“基因记忆”,有很多恐惧早已植入基因,无需讲解、无需教授,天然就懂、天然就会、天然就感受得到。而人类对财富、资本的认识,实在是不多、不久、不够,实在是太少、太短、太不够了!
开车如是,生活亦如是,投资、创业均如是——只要涉及到人身与资本,我们最好记住两条原则:
1.安全第一;
2.成为专家:锤炼自己的学习能力,需要什么就学习什么,成为那个领域的专家,然后像专家一样思考、决策、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