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篇我们聊了前后端、客户端、BI等技术的变化。今天,我们聊聊当下被热议的几个未来趋势型技术。
云计算
随着互联网快速深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的吃穿住行,各个领域都有非常多创新的企业在耕耘。业务的发展催生着技术的快速跟进。云计算因为提供了底层运维、上层服务等各种拿来就用的技术支撑,大大降低了技术应用的成本,使得他在互联网企业中被广泛采用。我们说业务都是云里长出来的,就是在说这一点。
业务的快速发展,使得技术人员从考虑自主研发为主,转变为更多的去考虑现有云技术方案的整合。尤其是业务快速试验的前期,方案整合的能力尤为重要。
越来越多的计算和存储集中到云计算平台,也给云计算基础架构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首先是机房的建设。传统机房的建设和管理都非常复杂。建设前期,我们就需要提前考虑服务器容量、带宽和电力等诸多因素。需要仔细的进行网络拓扑的设计、机架的设计等等,建设周期很长。运营过程中,如果要扩展硬件资源或者调整网络部署都是很麻烦的事情。
而面向公众提供云服务后。一方面,大量客户的集中访问,所需的计算、存储和带宽资源非常巨大。另外,每个客户所需的资源差异很大,需求变化也很大,同时相互之间还要有很好的安全隔离,这就要求每个隔离区域都需要能灵活调整。原有的这种硬件定义的建设模式就太缺少弹性了,完全无法适应云计算的需求。
如何支撑这种灵活多变的云计算服务,这就需要云平台对资源建设和运营有更高效率的管理能力。我们类比肯德基,肯德基能开几万家店面,但是每家店的口味都是基本一样的。肯德基怎么做到的,他对每个食物从原材料采购、运输、制作、包装、服务等各个环节进行了标准化,并不停的进行培训和检查。这样苛刻的流程要求保障了每个食物的一致品质。
同样道理。首先在平台建设上,我们需要对服务器、网络拓扑、带宽等硬件资源建设进行标准化、软件化的定义。只有这样,资源建设才能完全规范化,才能大规模的灵活扩展。
另外,在运营管理上,针对每个客户的资源需求,我们也需要进行资源的虚拟化和标准化。这个虚拟化可能是模拟硬件的概念,比如亚马逊的ECS机器,实际可能不是真实的物理机。也可能是采用业务接口的方式,比如谷歌的GCP平台,让客户直接调用接口,完全隔离实际的具体方式。
两种方式各有优缺点,虚拟硬件的方式给用户更大的灵活性,但是也需要用户有一定运维管理的能力,这种方式更适合成熟的企业;业务接口的方式对用户来说更简单,上手更容易。但是用户没有办法根据业务进行灵活定制,这种方式更适合企业初期或者特定的领域,比如机器学习领域。
总之,虚拟化的计算、存储资源由平台完成到硬件资源的映射,资源管理完全信息化、软件化。这就是软件定义的概念。对用户来说是透明的,平台完成了大量的按需调用、安全隔离、高定制、智能化、运维的工作。
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去研究下亚马逊的AWS、谷歌的GCP,以及国内的阿里和腾讯云。
5G
除了手机,各种物联网设备设备越来越多。在办公场所、在家中、在公共场所等等,人与人、人与物的链接越来越紧密。我们处在一个万物互联的时代。这也带来了对网络基础设施的巨大要求。
首先,物联网设备越轻巧体验越好,这就限制了设备本身的计算能力。复杂的计算只能在云计算中心来完成,这就需要设备与云端有更紧密的数据交互。另外,设备越来越需要智能化,需要将采集的数据无延时的传输,并沉淀下来。更多的数据才能为人工智能打下基础。
从2G到3G到4G再到现在的5G,网络传输的效率在飞速提升。更便宜更小延迟的带宽也催生了各种更丰富的信息表达形式,以及更好的产品体验。比如VR/AR,他让我们远在千里,却仿佛身临其境。人与信息变得触手可达。
更好的基础设施、更丰富的产品体验互相依赖又互相催化。5G的到来不仅仅是带宽的提升,也带来了更多体验和智能化的想象空间。
总结一下,按照分拆的设计思想,云计算厂商会逐渐封装计算和存储能力。让大家在使用的时候,不用关心底层架构,按需使用。这大大加速了技术在业务中的应用,有力支撑了业务的发展。5G和云计算为万物互联的时代带来了坚实的基础,各种产品体验百花齐放,给了我们无限的想象。下一篇,我们继续来聊几个其他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