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药之长

黄芪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别称:棉芪、黄耆、独椹、蜀脂、百本、百药棉、黄参、血参、人衔。

产地:甘肃,内蒙古,山西,东北等地。

图片发自简书App

基源植物:豆科黄芪属植物膜荚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 (Fisch.) Bunge 及内蒙古黄芪A. mongholicus Bunge的干燥主根。

拉丁学名:

 荚膜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 (Fisch.) Bunge

   内蒙古黄芪:A. mongholicus Bunge

植物特征:

图片发自简书App

多年生草本,高0.5~1.5米。根直而长,圆柱形,稍带木质,长20~50厘米,具分枝,茎直立,被长柔毛。

图片发自简书App

托叶呈三角状卵形,小叶较多,25~37片,小叶片短小而宽,呈椭圆总花梗较叶长。

图片发自简书App

花多数,花冠黄色或淡黄色。

图片发自简书App

蝶形花冠,花瓣五枚。

图片发自简书App

旗瓣倒卵形,长12-20毫米,顶端微凹,基部具短瓣柄,

图片发自简书App

翼瓣较旗瓣稍短,瓣片长圆形,基部具短耳,瓣柄较瓣片长约1.5倍,龙骨瓣与翼瓣近等长,瓣片半卵形,瓣柄较瓣片稍长;

图片发自简书App

子房有柄,被细柔毛。花期6~7月。

图片发自简书App

荚果膜质膨胀,卵状长圆形,下垂。果期7~9月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黄芪饮片特征:

图片发自简书App

本品呈圆柱形,有的有分枝,上端较粗,长30~90cm,直径1~3.5cm。

图片发自简书App

表面淡棕黄色或淡棕褐色,有不整齐的纵皱纹或纵沟。

图片发自简书App

质硬而韧,不易折断,断面纤维性强,并显粉性,皮部黄白色,木部淡黄色,有放射状纹理及裂隙,显“菊花心”老根中心偶有枯朽状,黑褐色或呈空洞。

图片发自简书App

气微,味微甜,嚼之微有豆腥味。优等品越粗越甜越好,黄芪不论哪一种类别,均以条粗而不空心,皮细质绵而不硬,切面皮部白色。

图片发自简书App

木部鲜黄色“金盏银盘”明显而不纤维性强和裂隙大,味甜而有豆腥味的为好

图片发自简书App

黄芪药性:

图片发自简书App

炮制:除去杂质,大小分开,洗净,润透,切厚片,干燥。

性味: 甘,温。

归经:归肺、脾经。

功能主治: 补气固表,利尿托毒,排脓,敛疮生肌。用于气虚乏力,食少便溏,中气下陷,久泻脱肛,便血崩漏,表虚自汗,气虚水肿,痈疽难溃,久溃不敛,血虚痿黄,内热消渴;慢性肾炎蛋白尿,糖尿病。

用法用量: 9~30g,煎汤。

贮藏: 置通风干燥处,防潮,防蛀。

黄芪的故事:

      相传,古时候有一位善良的老医生,名叫戴糁,他擅长针灸,谦和厚道,乐于助人,由于救坠崖儿童而死。老人形瘦,面肌淡黄,人们尊之曰“黄耆”。老人去世后,人们为了纪念他,便将老人墓旁生长的一种味甜,具有补中益气、利水消肿、补血活血的草药称为“黄芪”。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