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读晚 了,就不再过多摘抄正文内容了,只谈感受了
第十六章 世界政治和世界哲学
文章一看题目,我以为要从中国哲学漫沿到世界了呢,其实不然,要不然怎么叫中国哲学史呢。其实这一章是将哲学下政治做一对比和总结。本身哲学作为精神世界的指导思想,在国家这个体制内是有着不可作用,一个国家一定是有着某种哲学在指导着国家统治者和大众人民的精神走向。随着中国从春秋战国到秦朝的统一,中国的哲学思想也在不断的求着统一。儒家的大学和中庸影响着整个哲学的走向,出现了许多思想的折中一说,如荀子的折中,庄子折中,其实都是在体现着哲学家们对于纷乱中国的统一的渴望,是想从思想上的统一来表现出来的。文后,作者还谈了中国人的民族观念,驳斥了对于中国人民没有民族观念的观点,其实这种所谓的没有民族 观念也正中中国人民求同求一的大一统思想。
第十七章 董仲舒
这位是中国汉朝的一位哲学家,由于在秦前百家争鸣的思想之后,因此他对百家思想做了很多的折中融和的贡献。他创建了最早的考试制度,主张以儒家经典作为考试的基础。另外,他对阴阳家做了发散,认为天与人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并将宇宙定义成由十种成分组成:天、地、阴、阳、五行、最后是人。由于百家争鸣的结果,董老师算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了吧,虽然也提出了许多不同的观点和哲学,可是我总是觉得这种有理论基础的思想,不断的折中求异似乎有点偷巧的意思。当然董老师还是有很多独到的观点的,比如虽然他也不同意人性善,但他也不同意人性恶,他认为人是需要教化的。在儒家有五伦,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董老师讲的是三纲,君为臣纲,夫为妻纲,父为子纲。对于阴阳学的解释改朝换代的规律 ,邹衍讲的是五德终始,董老师讲的是三统,总之这些学说听起来都是那么耳熟。
第十八章 儒家的独尊和道 家的复兴
儒家思想的一统天下可不是到现代才体现出来的,在秦国灭亡时,由于秦国为了一统思想进行过焚火坑儒,改朝换代了嘛,所以汉武大帝就一定不能用秦朝的思想,选择了儒家作为官方学说,也正是从这汉朝起,儒家才开始发扬光大的。有了考试,想做官的都得学经以和儒学,于是孔子也自然成了一家独大,也正是这种帝王推崇,一统天下的国家就有了大一统的思想指导,儒家就成了地道的宗教了。
当然虽然儒家号称老大,可并不是只有儒家存在。在汉代的哲学家分成了两派,一派叫古文学派,号称有秦火焚书的经书,另一派就是董老师的今文学派。这个古文学派最大的思想家叫王充,著作有《论衡》,其中“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就是论衡感虚篇的话。
在公元三四世纪,中国著名的学者一般都是道家,此时佛学也已经传入中国,出现了道家佛家相互交流的盛世场景。
回头看来,哲学思想与国家政治的关系,在最初,哲学家是辅助国家政治的思想指导,哲学思想是否可以得以发扬光大,与其是否优秀并没有直接的关系,很多时候是国家主动选择某些思想,选择的条件也往往和国家所处的阶段有着更密切的关系,如法家在秦国的崛起,儒家在汉朝的发扬光大,都是因为时世,因为国家的需求,哲学也才因此得到更长久的生存空间和发扬的机会。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