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缘起
我在得到app订阅了两个专栏,一个是 《王煜全:前哨》,另一个是《李笑来:通往财富自由之路》。
2016年9月22日,李笑来在"罗辑思维"做线上直播,在做"如何看待碎片化阅读?"的解答是,李笑来并不推崇"碎片化阅读",并说了一个很有意思比喻,"没听说过靠捡硬币发家致富的。"
我在听到这句话时,只觉得比喻很恰当,并没有想太多。
后来在阅读《王煜全:前哨》的一篇文章,标题是《碎片化信息真的让我们变得浅薄吗?》(9月11日),从标题看,似乎是给碎片化阅读翻案,认为碎片化阅读不会让人浅薄。
这就不好玩儿了。
李笑来和王煜全,是两个——至少在"罗辑思维"这个社群圈子里——牛人,怎么会对这样的问题,产生不同的见解呢?
2、为什么会有碎片化的概念?
碎片化的概念,说到底就是一个人认为不够做完一件事的时间,就是"时间碎片"。
3、碎片化的,到底是"时间","阅读",还是"信息"?
首先,分析一下李笑来、王煜全二人的逻辑:
李笑来:所说的"捡硬币",指的是阅读信息质量不高,不成体系,不构成完整的知识结构,信息是零散的。阅读再多这样的信息,也无法让一个人变得更"深刻"。
王煜全:如果仔细看过文章,其实他说的不是"碎片化阅读",他是从生物科学的角度,分析人类大脑在获取丰富复杂信息后,更利于大脑形成沟回和褶皱,进而促进大脑从生物角度的进化。王煜全只是不小心用了一个“碎片化阅读”的标题,而误导了读者。
所以,李笑来说的是"信息",王煜全说的是"信息处理",一体两面。
其次,“碎片化阅读”或者“碎片化信息”本身就是伪命题。
每个人在读书的时候,都是要一点一点读完的,获取的信息来就是一点一点进入大脑的,在大脑里进行处理和加工。大脑的工作机制如此,哪里有碎片化问题?
所以,碎片化的,是“时间”。
4、时间怎么就碎了呢?(电子设备的过度使用)
让我们时间"碎片化"的根源,是电子设备(主要是手机),或者是电子设备的过度使用。
现代人的生活压力太大,所有人都期望,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保持自己在”接受外部信息“的状态。碎片化时间的使用,主要有三个方向:
(1)获取信息(资讯)。担心遗落了什么重要信息,跟不上别人的步伐。零碎的时间,也要用来"刷一下"微信,新闻,才能保证自己是个"新人"。事实是:你回想一下,你上个星期花费时间和精力刷的微信和新闻,对你今天的生活有意义么?
(2)阅读。地铁上,差不多一半的看手机的人都是在读。关键是,读什么?是网络小说,还是非虚构?同样是阅读,个中差异,天壤之别。
(3)游戏。游戏的本质是让人的获得"即时反馈",和不断刷新"存在感"。"即时反馈"动物本能,而人和其他动物的区别在于,人能够控制自己的本能,以期获得"延时反馈"。玩游戏也有不同的境界,最低的境界,就是获得"即时反馈"和"存在感"。最高的境界,是研究游戏如何让人获得"即时反馈"和"存在感"。一高一低,境界不同。
关于意志力
在《思考,快与慢》这本书中讲到,人在思考和处理问题的时候,需要消耗"意志力"。人的"意志力"不是无限的,它就像电池一样,是不断消耗的。在人的"意志力"低下的时候,处理问题的能力也就降低。此时,人就需要休息,给"意志力"充电。
另外,人的意志力,就像肌肉一样,符合"用进废退"的规律。如果我们经常锻炼意志力,意志力的电池容量就可以不断增强。
人在"碎片时间"所做的"获取资讯"、"阅读"和"游戏",都会消耗人的意志力。也就是说,在”碎片时间“我们开足了马力,让自己劳累,到了"大块时间",只好割出来一小块时间让自己休息一下,恢复一下意志力,以完成正式工作。
时间,就这样被"碎片化"了。
5、同样的信息,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意义。
说完时间的问题,现在就要回来说信息的问题。
事实上,每个人的大脑都是一个操作系统,同样的信息,经过不同的操作系统处理,获得的结果是不一样的。
比如,同样一篇网络小说,有的人会完全沉浸于故事情节,而有的人读这篇小说,目的是理解小说作者和读者的心理,以期了解真实的世界。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操作系统。
这样来看,信息本身没有浅薄和深刻之分。关键在于处理信息的人,在处理信息是,是浅薄的,还是深刻的。
浅薄的人,只知道获取更多的信息;深刻的人,知道如何不获取更多的信息。
浅薄的人,处理信息的结果,只能的是零散的,碎片的,没有生命的信息;深刻的人,会把处理的信息与自己原有的知识体系融合,给信息赋予生命力,令其生长。
浅薄的人,有能力把时间化整为零。深刻的人,有能力把时间化零为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