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的第一步,就是要找到克服困难的方法
很多人一想到写作,立即就会联想到四个字,叫作“绞尽脑汁”。
尽管“脑汁”是什么样的我们没有见过,但是“绞尽”的痛苦相信很多人都是深有体会的。
那么,写作的痛苦究竟是什么呢?归纳起来大概有以下四点:
不知道有什么可写的。
开了个头就写不下去了。
能写,但写得乱七八糟。
心里有话,但是表达不出来,写的东西总是跟自己的期待差很远。
而解决写作的问题基本上就是要解决上述四种写作时的痛苦,而这四个问题,恰好对应着学习写作中的四个环节,分别是素材、叙事方法、语言和逻辑以及写作套路。
素材从哪里来
毫无疑问,素材从积累中来。我们都很熟悉一句话,叫作“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写作也是一样,再厉害的作者如果没有素材也写不出好文章。
著名作家李敖年轻时就著作颇丰,秘密就是他非常善于积累资料。他有一屋子的书,每一本书他都会标记重点,如果需要引用,他随手就可以拿来。而且读书也帮他打开了更广阔的视野,写作中遇到各个学科领域的问题,他都不会陌生。
我们也是一样,想学习写作,第一步就是积累素材。
有一句话叫“读写不分家”,多读书、注意日常的积累可以帮助写作者积累写作素材。
如何把事情讲清楚
写作是为了传达思想,把事情讲清楚是写作最基本的要求。如何把事情讲清楚呢?这就需要用到一个写作的技巧,叫作叙述方法。
叙述方法包括三种,分别是故事叙述法、逻辑叙述法和发散叙述法。
故事叙述法是按照时间和事情发展的顺序讲清楚一件事,逻辑叙述法是用先总结再分别展开的顺序描述一件事,发散叙述法是找到一个入口,头脑风暴联想后面的结果或者跟事件有关的所有内容。
叙述方法是支撑文章的脉络,也是打开写作大门的钥匙。
语言和逻辑
我们判断一篇文章好坏最直观的感受叫作:语言是否优美、逻辑是否清晰。这也是评价一篇文章的基本标准。
如何组织语言,如何理顺逻辑,这是每个写作者面对的最直观的问题。
语言的锤炼跟一个人的知识面、日常词汇积累、逻辑思维、表述习惯等都有关系。
古语有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讲的就是输入和输出的关系。
读书和经常进行写作练习可以锻炼语言表达和逻辑能力。同样的写作素材,理顺语言和逻辑之后,基本就不会发生“写出来的东西乱七八糟”的情况。
写作套路
像做数学题时一样,一道复杂的题目,如果能套用公式或者模板,就会变得容易上手。写作也是一样,写作也有一定模板。
模板是写作套路的一种,公文写作就需要套用模板。除此之外,时评、人物传记、广告文案等都有各自的写作套路。
写作套路是写作过程中的指路明灯。
首先,它不断提示思路,让写作者有话可说,理顺自己的表达。其次,被反复验证过的写作套路会优化文章结构,为文章增色。最后,写作套路能帮助写作者找到写作的感觉,增强自信。
尤其是在刚开始的阶段,有一定的模板可以模仿是不错的老师,能够少走很多弯路。等到练习到一定程度以后,往往会有自己的一套方法了然于胸。
以上是从四个方面下功夫克服对写作的恐惧。
其实还有一种痛苦,也是我们经常遇见的,叫作“对恐惧的恐惧”。这种痛苦与写作方法无关,更多的是心理作用——总感觉自己写不出来,总觉得对写作有种莫名的担心,总是不知道要表达什么,不知道有什么好写的。
其实任何一种创造性的工作都会遇到上述问题。
凡是这种从无到有的创作过程,都是一种遗憾的艺术,永远没有最好,只有比过去好一点,比刚才好一点。
所以,不要想着一定要尽善尽美才行。
写作就是说话,而且是一边说着上一句,一边组织着下一句。
只有行动才是最重要的,写下了第一个词,才会有第二个词,写下了第一行,才会有第二行,写下了第一段,才会有第二段。
只有行动才能消除你的恐惧,当你由行动变成一种习惯,写作就变成一件自然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