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个不爱回家的人。大学快放暑假的时候,舍友们都激动万分地很早就把回家的行囊收拾完毕,而我总是显得有点漫不经心—除了聚精会神地准备期末考试外,我还找起了兼职。
回家?为什么那么着急回家呀?又不是衣锦还乡,同学们为何能兴奋成那样?
一想到家,我脑子里的画面就暗淡下来了。在那个光线不好的老房子里,有妈妈和奶奶的“常年征战”,有父母对我的热切期望,更多的是刻苦学习和无边无际的否定。我怕一辈子陷在农村出不去,我怕辜负父母的殷切期望,竭尽生命全力地努力。父母对我的学习是非常支持的。说到学习以外的东西就有点让人难过了。
高一我开始住校,每学期要交50元的寄宿费,我早早地回去告诉我妈,她明明已经听到了,可她总是不提给钱的事情。每天一上学看到班主任老师,我都躲着他,怕他催我交钱;回家我就催我妈,她总会没好气地说过来一句“交钱干嘛那么积极?”“积极?”我苦笑着,我已经是班上最后几个交钱的了。
幸好我学习好,那些年老师们对我还是蛮客气的。最后实在被我催得太紧,她只得打开柜子,从一叠零钱里抽出一张50块,扔在地板上。就是扔的!
通过模糊的泪眼,我听见了,在那个昏暗的老房子里,15岁的自己尊严落地的声音。那种受伤感,让我内心无意识地自卑,原来我配不上好好地去拿这50块,而只能捡。
内心贫瘠的母亲啊,在我心上制造了另一片贫瘠的“荒野”。
从小在家,也没有做很多家务,每次一做什么事情,我爸就赶紧冲上去,说你不会。即使我没经过允许做了某件事,事后肯定是无休止的指责和说教。家里来客人了,我见大家都在厨房忙碌,就想过去帮忙烧火,我爸马上夺过火钳说你不会,即使那时我已经快30岁了。
工作后,赚了钱就想给爸妈买点好吃的。在回家的路上,经过集市,顺便买了个猪蹄回去给我爸炖汤,这是他们很喜欢的一道菜。谁知买回去,立马被指责,你这猪蹄买贵了,被人家宰了,要是我去买才不要这么贵呢。
不知过了多久,我好了伤疤忘了疼,又给家里买了个猪蹄,这回我学聪明了,挑便宜一点的买。心想这回该夸我了吧?结果一回到家,照样被批得体无完肤—你这买的是什么猪蹄啊?这不是新鲜的,这是冷冻过的隔夜猪蹄!那一刻,我真想立刻离家出走。
跟先生在一起后,第一次去他家,我就发觉了,他家的氛围与我们家截然不同。公公很少指责孩子,即使我们偶尔做得不好,他也不会说什么,最多重做一遍。虽然公公工作忙碌,但是在我第一次去婆家的时候,他居然还陪我在家里唱K。想想不可思议,但令人倍感温暖。
老公对父亲的那种尊重和对家的依恋,我一开始很不理解。后面观察多了,再加上他跟我讲的一些事情,我忽然明白了,并由衷感叹,这样的家,我也想回:
公公是农村的祭司,经常要出去主持各种祭祀和葬礼,早出晚归是难免的,但不管多晚回家,他都会把两个孩子搂在怀里睡觉。孩子虽然睡着了,但对爱的感知力依然敏锐。父亲的爱,让他们也更敬爱父亲。
公公也是一个人情练达之人,能设身处地地为孩子着想。老公初中的时候,公公因早年经商失败,家里负债累累,两个孩子拖欠学费也是常有的事。但公公一般会设法筹到一个孩子的学费,让老公先交上学费,因他比弟弟大了,更要顾及面子问题。有时实在筹不到足够学费,公公还会特意去学校跟老师交代,请他宽限几天,不要为难孩子。
听着老公讲家里的这些事情,我特别羡慕他,羡慕他有一个好父亲,生在一个这样爱意盈盈的家庭里。有时甚至幻想,要是我也有这样一个爸爸,那我的人生该是多么的不一样啊。
每到过年,《常回家看看》都会反复的播,想营造一种大家都想回家、爱回家的氛围。可是它对我没用,撩不起我回家的愿望。即使有了空闲时间,我偶尔带着孩子和爱人回去,经常会听到我妈说“你们回来很麻烦,我还得专门给你们炒菜,累得很”。拜托,电视剧不是说,儿女长大了带娃回家,父母都欢天喜地的,喜气洋洋、满桌好菜只是标准配置。看来我回了个假家。
结婚后,我其实更想回婆家,一回去,亲戚们有空都会帮忙带娃,有时不想煮饭,还可以去亲戚家蹭饭。公公有空在家就会煮一大桌好吃的菜肴,我开始感觉到真正的回家了。
近几年国家还把常回家看看写入法律,我估计这事只是给媒体增加了一些热点话题,在实际的生活中没有多大作用。父母爱孩子,并给孩子提供了无数温暖时光的,孩子长大后也会迫不及待地常回家看看,陪伴父母,在刷碗闲聊中继续那些美好的温情时光。而那些对家庭生活失望的孩子们,急切离家后,便没了回家的动力。法律的颁布,改变不了多少现状,也没人监督你一个月回去了几次。
所以,让孩子愿意在你年老时常回家看看的,不是法律,更不是威胁、控制,而是亲子间那些温情的时光。它们是孩子关于家的美好回忆,让你即使漂流在外,也依然念念不忘。
2017\7\7
Zofia
���b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