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5点多,一位穿着制服略显瘦弱的中年男子,正蹬着自行车骑行在上班的路上,从住处到工作的地方,需要一个半小时。在这黎明尚未破晓,寒露依然深重的清晨,陪伴他的不仅是沿途路灯散发出的清冷的光,还有对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这就是由于网红雪雕保哥杜师傅。
从上周三开始杭州就下起了几年难遇的大雪,早起上班顶着刺骨的寒风,脚下踩着冰冷的积雪,寒气逼人。下公交后极不情愿地向单位走去,远远地,看到单位门口有两只大白鹅,走进一看原来是雪堆成的,其他部位也都是就地取材,嘴巴是硬纸板,眼睛是桂圆核,鹅冠是草莓......我不禁赞叹了一声:太像了吧!赶紧拿出手机发了朋友圈。
单位地处闹市,再加上早高峰,越来越多的行人驻足观赏,对保哥的手艺赞叹不已,拍照、合影、发朋友圈,是标配。单位旁边的杭报、浙报各大媒体都闻风而至,场面壮观。而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了,保哥每次下雪堆的雪雕都会火一把。
托杜师傅的福,因为这事儿,领导让我写了两篇文章。为了解杜师傅的经历,我从金融民工变成了一个兼职记者。
其实,早几年杜师傅走红的时候,记者们就已经把他儿子在学校当宣传委员的事都扒出来了,但记者们依然乐此不疲。短短几天时间,来了一批又一批,要采访杜师傅。杜师傅边做雪雕,边回答记者的问题,像聊天一样。
为了完成领导交代的任务,我也加入记者们的行列。交谈中了解到,杜师傅今年57岁,衢州人。20多年前,他从老家来到杭州,给施工队当小工,每天拿着十几元的工资,爬高楼、搬重物,为生活吃尽了苦头。后来,日子慢慢变好,有了一些积蓄,终于将老婆、孩子接来杭州共同生活。每个月两三千的工资,于他而言,不多,勉强够一家人的开销,能省则省,早上骑车上班也能省不少。
当问到他“成名”后有什么改变时,他说:没什么改变,工资又不会涨。
“网红保安”、“民间艺人”的称号,记者的竞相采访,头条新闻的报道,朋友圈的千万条转发......又怎样呢?杜师傅依然每天蹬着自行车上班,下班后还要干其他兼职,生活依然不容易。
记者关注的是事件曝光度、流量,单位关注的是吸引多少客户带来多少利润,又有多少人关注杜师傅的生活?我关注他的生活,我理解他的艰辛,然而我什么也做不了。我欣赏他的乐观他的才华,也无法把这篇文章写成鸡汤,因为生活真实,太赤裸,太无情。我不希望他被过度关注,我希望他依然是一个普通人,能在冬日带给人温暖的保哥。
我想把时间拉回到下雪的第一个早晨,我在单位的窗边往外看,看到杜师傅还在不停地忙活,在积雪很厚的汽车后盖上堆一只小狗,他堆了两个雪球,把小的雪球接到大的雪球上,突然间小雪球从大雪球上滚落下来,前功尽弃,我噗嗤一声笑了出来。转眼间杜师傅又开始了创作......这样的下雪天很温暖,雪雕很纯净,没有杂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