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惟弗居,是以不去。
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是因为有丑的存在。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是因为有恶的存在。所以,有和无相互转化,难和易相互形成,长和短相互显现,高和下相互依存,音与声相互陪衬,前和后相互接随——这是永恒不变的。所以,圣人以无为的态度处理事务,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顺应万物生长而不加以限制,孕育万物而不占为己有,帮助万物而不依赖它们,功成名就而不倨傲。正因为不居功,所以也不会失去什么。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老子》在第一章中提出了道的概念,可以说是全书的总纲,而第二章则可以看做是引言部分,进一步明确地提出了他的辩证法,自然和社会的万事万物都存在矛盾,比如有和无,它们又处于同一体中,这也就是矛盾的普遍性和同一性。它们互为存在条件,相互依赖,相互依存,又相互渗透。
美和丑、善与恶……,都是如此。
美是相对于丑而言的,是与其对立面的丑相比较而存在的。没有绝对的美,也没有绝对的丑。知道美,是由于有丑的存在。
写到这里,突然想起周星驰版的《唐伯虎点秋香》,刚见到秋香的时候,唐伯虎说:这也很一般嘛?而朋友告诉他,鲜花是需要绿叶来衬托的,接着大喊一声“美女”,这时,秋香周围的“美女”都回过头来——她们都是像“如花“一样的丑女。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没有绝对的善,知道善,是由于有恶的存在,善也是相对于恶而言的。善与恶以一定的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例如: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以前一些在当时看来是“善“的事,后来看来已经是”恶“的了,不然,也不会有那么多的拨乱反正。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有和无,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关系。有和无互为存在的条件,没有有,也就没有无。有和无,在一定的条件下,也可以相互转化,“无为有处有还无“。
难和易,长和短,高和下,前和后等,都是同样的道理。
物理学中把一个存在又不存在的点称为奇点,理论在奇点处失效,也不能描述在奇点处会发生什么。
按照广义相对论,宇宙开始于一个奇点。
世界发生之初,已具有形成现在宇宙中所有物质的势能,但它是无形的,而在某一点上宇宙奇点的这一势能平衡被打破,于是能量便不断转换为物质,经过若干年而形成了我们现在的宇宙——这一物质与能量的共生体。
在这里,老子认为,事物矛盾的冲突和对立,必然会走向和谐的统一,可我们经常发现:
为什么人和事变坏太容易,而变好太难?
为什么人容易懒惰,自律却那么难?
为什么很多事情不去管它,它只会朝坏的方向变化,不会向好的方向发展?
热力学中有个熵的概念,熵就是事物的混乱程度,熵值越大,就表明越混乱、越无序。而熵增定律认为,在一个密闭的系统内,熵是不断增加的,当熵达到最大值的时候,这个系统会出现严重混乱无序,最后走向和谐的统一——死亡。
事物总是趋向于往熵增的方向发展,也就是越来越混乱,但最终会走向和谐的统一,包括整个宇宙也是,最终的结果——热寂。也就是说,宇宙中的其他有效能量已经全数转化为热能,所有物质温度达到热平衡。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在老子看来,万事万物都应凭依自身的情况去发展,圣人也就是按照自然规律行事的人,因为圣人顺应自然规律而行事,所以“无为”,却又无所不为。
老子在这里提出了无为的概念,确切地讲,老子的无为有两层意思:一是不妄为,就是不瞎动作;二是随心所欲,这是一种非常自然的状态,没有一丝丝刻意。
无为,并不是指啥事都不干,不是"不作为”,而是指,如果是一门技艺,达到像庖丁解牛一样的熟练程度,如果治理一个国家,采用法不严苛的作法,来达到治理的目的。
无为,是一种很高级的状态,有点像心流,但又不全是。
越是想做到无为,越难以做到无为。
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圣人不断的探索和发现万事万物的内在本质规律,不会认为这些事是从自己开始有的,也不会据为己有,而且会去不断地探索,虽然功高而却不会居功自傲,所以能得到众人的支持,也不会失去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