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幅:孔融让梨·仁心初显** **画面描述:** - 汉代书房庭院,四岁孔融立于石凳,双手托举金灿香梨递向兄长 - 背景竹影婆娑,案头散落《论语》竹简 - 题字:「稚子让梨 仁德之始」
圣贤实践转化为视觉史诗,在“为己”与“利他”的辩证中,昭示中华文明「修身以利民,成己而达天」的至高境界。
**管仲安邦·大义春秋** **画面描述:** - 管仲佩青铜剑立于齐宫舆图前,手指「尊王攘夷」檄文 - 背景烽火台与农耕场景交融,象征护佑文明 - 题字:「匡扶九合 天下为公」
**范公断齑·忧乐天下** **画面描述:** - 雪夜寒窑内,少年范仲淹以簪划开凝冻的粥块 - 窗外风雪漫卷,窗上映出「岳阳楼记」光影 - 题字:「断齑砺志 忧乐苍生」
请教老师:近日与友人探讨"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一说,友人谓此为天经地义,然愚见以为此言恐有偏颇。请问老师,若人人皆以"为己"为唯一正途,是否与圣贤之道相悖?昔时孔融让梨,四岁稚子尚知谦让之理;范仲淹幼年划粥断齑,终成"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千古贤相。这二人皆以利他为念,反成万世楷模。或如管仲辅佐齐桓公"尊王攘夷",虽未显赫个人功名,却使中原免于戎狄之祸。这岂不是"为社会,为众生"的正知正见?还望老师不吝赐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