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月亮与六便士》
作为一本经典的“文青”必读书目,这本书曾持续保持在各畅销榜、推荐榜的首位。它如此大受欢迎的原因大概除了书籍本身的流畅可读,更是因为他的主题与如今经济快速发展却信仰缺失精神匮乏的时代背景暗自吻合。
书中主人公斯特里克兰德在四十岁的年龄毅然放弃稳定的工作、和谐的家庭独自来到法国巴黎追求自己画画的艺术生命。这无疑是一段可歌可泣的勇敢壮举,尤其是他一路生活贫穷潦倒,生病、流浪、挨饿……这条道路上的艰难坎坷与他死后作品价值飙升、受到狂热追捧两相对比,似乎为人物更加增添几分传奇色彩,甚至这种行为也隐隐有被广泛模仿的倾向。于是,一时间“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在微博、朋友圈等社交媒体被大量转发、讨论。追求梦想的执着确实无论在何时都值得肯定,但是然后呢?
我们来看看斯特里克兰德这个前人的经历吧。
他来到巴黎以后缺少经济来源,生活极度简陋,“乱蓬蓬的胡须”、“非常长的头发”活像一个流浪汉,幸而他对生活质量要求不高,美味难吃并不重要;他的画不被欣赏,画商勉强收的几幅画都多亏了施特略夫的情面,幸而他追求的是属于自己的艺术,甚至都不想让他人看到自己的画……这些幸而都指向了他对艺术唯一的终极追求。当这一点充盈了他的整个心脏,他完全不在乎别人的看法、忽略了世俗的眼光,放弃了人作为群体生物与他人建立联系的本能,即使完全不被理解也依然一意孤行,连活着这件事都只当作是追求艺术的途径。于是他十年来从未后悔。
而最近蜂拥而上的后人呢?
我以为题目中的“六便士”仅仅理解为钱似乎有点太过狭隘,也未必就只有艺术才配的上月亮,他们只是生命的两个选项,甚至从某些角度来看两个选项并不互相排斥。我倾向于把月亮看作是我们生命的追求、看作我们内心最深处的渴望。它可以是追寻自己的艺术梦想也可以是努力让自己生活的更好。只要是遵从自己内心的选择,没有哪个更加高贵。有谁规定柴米油盐酱醋茶就比琴棋书画诗酒花要低一等呢?
这本书与其说是鼓励我们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不如理解为排除世俗眼光的干扰、倾听自己心底的声响。心底的声音可能如此微弱,耗时多年“接受神的旨意”;也有可能只需一秒,感受自己“灵魂的故乡。”“说走就走”的年轻人啊,你们出门真的是自己格外的渴望而不是受到社会舆论一味宣扬的影响吗?因为工作不顺、与朋友不合,一气之下辞职离家,过上隐居生活的人们啊,你们是否不到一个月就心生悔意、重回都市?
最终的行为并不重要,因为迈出脚只需要一念的瞬间。重要的是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不论是斯特里克兰德,是阿拉伯罕,还是布吕诺船长,是死在小岛以后才华被人发觉,是成为寒酸游医失去崇高地位、丰厚收入,还是勤恳一生开垦出自己的种植园都不曾后悔。
由此,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停下对别人生活喋喋不休的议论,学会接受人与人的不同;同时也接纳自己的独一无二,做自己的决定,不受他人“必须怎样”之类言论的影响。社会应该“有各种各样的塞子,什么样的塞子都能各得其所”。
天上的月亮不一定是我的月亮,便士即使在地上捡起又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