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是周一“奥特曼”日,YY来我们家玩的日子。
白天上班的时候,我的电脑出了点问题,师傅维修了大半天电脑才“满血复活”,之后就是急急忙忙处理工作上的事情,接园的时候,整个园就剩下YY和哥,我看到两个孩子的时候,才恍然记起是“二孩”的日子。
两个孩子一看到我,就欢天喜地拿着书包跑出来,我接过书包后就催促他们去换鞋子,感觉哥的书包有点沉,打开一看,发现我给哥准备的在园里备用的几套衣服还书包里面,于是就叫了个老师出来,让她帮忙把这些衣服放到哥的柜子里面去。
老师刚进去,哥就说他有点渴,要喝水,可是他自己的水杯里面已经没水了,我建议他自己去园的餐厅装水。
哥拿着水杯就去装水了,不一会儿出来的时候,发现是满满的一杯水,而且杯子外面都湿了,装太多了。
哥带着情绪说:“妈妈,裤子湿了,要换裤子”!
我看了一下他的裤子,就大腿上他手掌大的地方有点湿,压根不碍事的,所以我简单回了一句:“一点点湿没关系的”。
哥一听,更生气了,要求一定要换裤子,闹情绪不肯回家。
我当下想了一下我的感受,我没有心烦、愧疚,我急冲冲感到幼儿园,没有对YY有特别多的关注,两个孩子我同等对待,所以哥不是在寻求过度关注。
我更多的感受是生气,感觉自己被挑战,受到了威胁,所以我短时间内找到哥这个行为背后的目的是:寻求权利(他说了算),因为他有看到我递给老师一袋衣服。
精准定位哥行为背后的目的后,我就游刃有余了,我明确跟哥说:“要换裤子也可以,得回家换,给老师的衣服是放在园里备用的。”
哥一听,继续不开心闹情绪,这时我借助了同伴YY的力量,我跟哥说:“YY已经按了电梯要下楼了,他很想去我们家玩了,我们先一起坐电梯到楼下。”
哥一看电梯门快开了,就赶紧换鞋子,但还是有情绪,带着情绪一起进电梯。
到了楼下,转移到了一个新的环境,我蹲下来跟哥共情:“妈妈知道你的裤子湿了感觉不舒服,你肯定很想换裤子,妈妈下雨天骑车的时候,也经常弄湿了裤子,妈妈也会很想马上换上干的裤子,但是裤子在家里,我们得回家换,我们家很近,5分钟就能到家,你是要把花时间在这里哭闹呢?还是赶紧回家换裤子?”
长期受正面管教的哥,规则意识已深入他心,所以他小声得回了一句:“回家换”。
我:“那你们两个人再商量一下谁站前面,谁坐后面”(电动车载俩娃)。
两个孩子开始商量起来,哥也默默走出他的情绪。
很快他们就商量好了,于是我们就上路了。路上聊了一些他们最喜欢的超人打怪兽的话题,哥没再纠结换裤子的事情。
到了家,我提醒哥:“要换裤子,你得自己去衣柜挑裤子哦”。
哥马上冲进房间,打开衣柜,挑了一条裤子,这时我又提供了一些建议给他选择:
我:“你可以选择换干净的裤子,也可以选择妈妈用电风吹帮你吹干。如果选择换干净的裤子,你需要自己换裤子,换好后还要把脏裤子放到脏衣篮里面。如果选择妈妈用电风吹吹干,可能你数5下就吹干了,然后你就可以马上去跟YY玩了。”
哥想了一下,决定用电风吹吹干。
在吹的过程,我用变魔术似的语言和动作,哥在我的游戏模式下,数到3的时候就发现湿的地方变干了,他感觉自己赢了,就很开心去跟YY玩了。
孩子的行为,就好像显露在外的冰山一角,正面管教和其他养育方法的一个很重要的区别是,我们知道每一个行为的背后都有一个信念,正如冰山位于水下的部分一样,因此,我们在理解孩子行为的同时,更要理解和处理孩子行为背后的信念。
而错误目的表就是正面管教中理解和处理孩子行为背后的信念的一个很重要的工具,它是通过父母的感受以及孩子的回应方式来判断孩子行为背后的错误目的,而父母的感受是最首要线索。
孩子之所以会有不当的行为,首要目标都是在寻求归属感和价值感,而当孩子感到自己没有归属和价值时,TA就会以错误的方式(不当的行为)来寻找归属感和价值感
孩子的错误目的总共有四种:
1、 寻求过度关注
步骤:
A. 先看大人的感受:如果大人因孩子的这个行为而感到心烦、恼怒、担心或愧疚,那么孩子的错误目的就是在寻求过度关注;
B. 再看孩子的回应方式:如果你让孩子停止TA的行为,孩子会先停下来一会儿,但不久又会开始一些要求你关注的其他行为,那么孩子的错误目的就是在寻求过度关注。
例子:你正在接单位领导的电话,可孩子要你陪TA玩,你哄了一下,孩子安静了一些,可是没一会儿,孩子又要你陪TA玩。
2、寻求权利
步骤:
A. 先看大人的感受:如果大人因孩子的这个行为而感到生气和愤怒,甚至感觉被挑战、被威胁,那么孩子的错误目的就是在寻求权利;
B. 再看孩子的回应方式:当你要求孩子停止行为时,孩子继续不当行为,并且可能对你的要求进行语言顶撞,或者消息抵抗,那么孩子的错误目的就是在寻求权利。
例子:如上文中哥要求换裤子的行为。
3、寻求报复
步骤:
A. 先看大人的感受:如果大人因孩子的这个行为而感到失望、难以置信、被伤害,心里想:“你怎么能这样对我?那么孩子的错误目的就是在寻求报复;
B. 再看孩子的回应方式:如果孩子在这个时候表现出反击、毁坏东西、伤害别人,甚至行为升级,那么孩子的错误目的就是在寻求报复。
例子:孩子在看电视,到了约定的时间却不肯关电视,还要继续看,这时候大人把电视关掉,孩子出现打大人的情况。
4、自暴自弃
步骤:
A. 先看大人的感受:如果大人因孩子的这个行为而感到无奈、无助和无能为力,甚至是绝望,那么孩子的错误目的就是自暴自弃;
B. 再看孩子的回应方式:如果孩子的行为表现是:我不行,我不想尝试了,我就是个失败者,那么孩子的错误目的就是自暴自弃。
例子:孩子在学一个新技能,由于没有达到老师或家长的要求,孩子从老师或家长那得到是批评和指责,自尊被破坏,孩子认为自己再努力也没用,自己就是个失败者。
其实,孩子的每一个不当行为背后,都隐藏着一个信念,比如自暴自弃这个错误目的,孩子内心深处的信念是:不要放弃我,帮我把要求或目标降低一点点,或者分解成一些细小的目标,让我重新体验到一点点成功的感觉。
所以,当孩子给我们一些挑战的时候,不妨先觉察一下自己的感受,然后以自己的感受为线索,去观察孩子的回应方式,再根据错误目的表,判断出孩子不当行为背后隐藏着什么信念,最后对孩子进行正向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