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家长养育孩子最终的目标应该是:让孩子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拥有自主选择能力和自我承担责任的能力。
但是现实生活是:
当我们看到孩子自己穿衣服,或整理书包很费劲很慢时,不由自主的就会伸手过去替他穿衣服,穿袜子,或整理书包等;
当和孩子外出,遇到邻居询问孩子学习情况时,我们往往就会脱口而出替孩子说了;
当孩子问到关于周围环境的“为什么”问题时,我们恨不得马上变身成为科学家,极其详尽的解释一切自然现象,生怕遗漏一点点;
每天早上从孩子睁眼,很多家长就开启了自动播放模式:“快去刷牙”“快点吃饭”“书包收拾好了吗”“来,我帮你拉拉链”“你不去上下厕所吗?”“把水杯给我,我帮你打开”“我帮你提书包吧”;
......
我们总担心对孩子关心不够,照顾不够,其实是我们给的爱太多了。
我们对孩子身体的关心大大多于对他心理的关注。
当一个孩子总是处于依赖大人的境地,什么都得靠大人提醒或帮助时,你觉得他感到的是开心幸福的?还是挫败感?
一定是后者。从能量学上讲,人的灵魂都是渴望成长的。
当家长主动承包了本该属于孩子的一切责任时,孩子的灵魂感到更多的是无能,挫败,怨恨,没有价值感。
那么如何帮助孩子尽快的自立,自主,自强呢?
作者介绍了几个技巧:
1. 让孩子自己做选择;
2. 不要问太多的问题,尤其是细节方面的。家长应该多用w思维,用开放性的问题来引导孩子讲述事件。
3. 别急着告诉孩子答案,鼓励或者和孩子一起去查找答案。
4. 不要毁掉孩子的希望。
5. 多赞扬孩子的努力,而不是他的天赋。
02
其中我体会较深的两点与大家分享一下:
第一,多赞扬孩子的努力,而不是天赋。
我曾经也会在孩子做成某件事时,会夸他“太厉害了,真聪明”,一开始孩子不理解这个聪明是什么意思,只是无意识中他知道我在夸他,后来有一次,我又这样子夸他时,他会洋洋得意的说“看我厉害吧”,再后来,遇到困难的事,他会选择逃避,或选择轻松的事去做。慢慢的我就意识到其实是我给孩子引导错了方向。
当我们总是夸孩子聪明时,当他解决了一个问题时,他就会认为是他聪明才做成功的,他会忽视努力的重要性。其实现在很多科学研究都发现,人与人的天赋之差是微乎其微的,关键是后天的努力。所以我们比起天赋来,我们更应该让孩子懂得“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道理。你练习的多,当然会越熟练,前提是方法正确。
后来每次想夸孩子时,我会具体的讲他哪方面做的好,好在哪里,而不是简单的一句“你真聪明”。
第二,不要太关注孩子的身体,其实孩子的心理健康更重要。
一般家长认为,爱孩子,就要给他吃好的,玩好的,满足他的一切要求,让他每天开心快乐,这就是爱。
其实,这是低层次的爱,照顾好幼仔的身体,是低等动物都会做的事。比如母鸡把小鸡照顾的也挺好的,每天带小鸡玩,给它找虫子吃,晚上在草窝里睡觉。
作为高等动物,人类更独特的特征是我们会思考,我们有心理上的需求,需要得到满足。
对于孩子来说,他也如此。
这本书到目前为止教给我们的所有技巧,都是要帮助孩子看到自己是独立的,可以逐渐承担责任的,有能力的个体。
例如,前面几章我们学习了要共情倾听孩子的感受,要和孩子分享我们的感受,邀请孩子和我们一起解决问题,这些都是在鼓励他们自立。
03
那么,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需要在哪些地方先做出改变,来帮助孩子自立呢?
一句话来讲:孩子能做的事都让他自己来做。
具体来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我们要尝试着尽量不去太关注他的身体,例如“你饿了吗”“你要不要再多吃点”“你冷不冷”“要不要加件衣服”等等,这些话都是废话,孩子都七八岁了,如果他还不懂的饥饿还是饱,不懂得冷暖,那你更应该放手,让他自己去体验,自己去决定这些生理琐事。
第二,当孩子放学回家,不要问太多他的感受方面的问题,例如“你开心吗””有没有人欺负你啊“等等。这都是在引导孩子过分的关注自己,以自我为中心。
我们可以引导孩子多去关注别人,例如“你今天和几个同学一起玩了?”“你课间出去玩了没?”“有交到新朋友吗?”“为什么你最喜欢和某某玩?”等等。
第三,当孩子遇到难题或困难时,先鼓励孩子自己去解决,如果他实在由于能力不足而无法解决时,我们可以和他一起去探索,不要说“你让开,我来做吧”。
有些家长可能会说,太多了,记不住。
其实,不用死记硬背。只要你把其中的理念想明白,先把理念装到你的大脑里,方式方法是可以灵活变通的。
本章的理念简言之就是:凡是孩子能做到的事情让孩子自己做,孩子需要通过自己在生活中的体验来获得新知。父母少干预,少指挥,少指责。
日更81/100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