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爸爸不缺席》,作者是美国人罗伯特 哈姆林,听完徐学勤老师解读了这本书,我百感交集,也很慌。
一方面回忆了自己的成长过程中与父亲的关系。
另一方面思考孩子他爸在生命中与他父亲的关系。
最后反思自己在养育孩子过程中和孩子们的关系。
可以说,我们三方在与父亲的关系中,都出现了或多或少的伤害。
01
父亲在我的童年记忆里是孱弱的,大病一次差点西去,所以我的童年里一直害怕父亲离去,我们的亲子互动也极少,印象中貌似并没有。
少年时期,父亲身体尚可,嗓门极大,脾气急,跟人说话像在吵架,不懂温和的表达,所以我害怕和他说话,犯点错误就感觉山雨欲来。
初中的时候有次期末考没有进入班级前三,落后到十几名,开家长会的时候,他说,看到我的成绩排名就感觉像有把刀子插进他心口一样。
这句话就像魔咒,紧箍着我的心。
很多年,一直在记忆里散不去。
成年离家后,父亲和我说话变得温软了,性子还是有点急,但音量调小不少。以前感觉说话是雷厉风行,现在变成了絮絮叨叨,还有点大妈般的计较。
这样的父亲,在我的每个时期都不太一样,但是幸运的是,他越来越关心我了,常常和我们视频,永远开场白问的都是那几句话:你吃过饭没?你最近身体怎么样?你要照顾好自己和孩子们啊。
父亲,终究是老了,与其说是我们需要他,更准确的说是他需要我们。
02
老公的父亲,在我的印象里甚至没有什么印象。
他病逝于54岁。我们只见过约三次面。
这是有记忆的三次,也许中间还有见过,全无印象。
可见,这位父亲在家庭关系中,和我们产生的连结非常之少。
第一次去见他,他已中风在家休养,年约48,可以勉强在家行走。我第一次去他家,见面打了个招呼,精神尚可,但并没有多谈。
第二次去见他,好像是在过了几年的婚礼中,去老公家办的婚礼,他已不能独自走动。在拍全家福的时候,他们扶他出来坐着拍了照,眼神涣散。
第三次见面,已是又过三四年,他在弥留之际。我们匆忙从北京连夜赶回来。半夜里看到他躺在床上,已两眼无神。我走上前去,叫他一声“爸”,他眨了下眼皮,好像点了下头。次日清早,他就离世了。
葬礼上,见小姑子哭的颇伤心,而老公,看不出情绪来。
我很诧异于每次见面时老公的反应冷淡,没有应有的父子交流,除了来去时打个招呼,甚至没有多余的话。但那时太年轻的我,不懂深思这个问题,也不想深究。
在后来多年的点滴了解中,才知道一点线索,并没有太狗血的事。
他的父亲一直在县里造纸厂(还是印刷厂?)上班,不太在家,基本不帮家里干农活。平时爱喝酒,有时候会因老公犯点错就打他。老公初中寄宿亲戚家,后来更因求学工作离开家,交流几乎中断,关系就是这样疏离起来。
典型的,缺少父爱,缺少陪伴。
03
我的大儿子小的时候,我们比较有时间,常带他出去玩,公园校内、山山水水、天南地北,箱子都拉坏好几个。
在他六岁以前,我感觉给到他足够的陪伴,也自认为亲子关系非常好。
他的爸爸也会教他一些东西,比如钉个钉子。我记得儿子曾满足又骄傲地说过一次:“这是我爸爸教我的。“
六岁之后,因为我怀二胎,他又开始升入小学,便很少带他外出去玩。带二宝的辛苦减少了我们对老大的情感关注,却在学业上对他严厉起来。
曾经温顺活泼的孩子,开始变得有点沉默。学习上遇到难点,为了锻炼他,都让他自己完成,他便在位置上一坐几个小时。
可以说,小学阶段对他过于苛刻,情感交流的少,陪伴的少,批评多了,夫妻间的抱怨也多了。
那时候不懂家庭教育,面对孩子越来越不好沟通,学习上出现的问题也越来越多,大家都陷入到焦虑里去。
准确的说,是我这个妈妈深陷焦虑,而孩子爸爸开始无视,平时不管不顾,偶尔批评指责。老大呢,从小时候活泼自信的小孩,也变得很不自信,甚至开始垂头丧气。
这两年我开始学习家庭教育和一点心理学的内容,不断在几个人身上找原因,从各自的原生家庭里去分析,得到一点理解,一点释然。
而在改变上,却仍然常常无助、无力。
这种感觉主要还是针对大儿子的转变上,希望他越变越好,却没有可行的方案。
常常陷入习得性无助。
在《正面管教》中,我们学习到,在孩子的养育上,要“温和而坚定“。这真的是一项非常难以持续进行的工作,情绪管理是重点难点。
在小儿子的养育问题上,目前问题并不明显。毕竟六岁前的小孩总是可爱的。
另外性格上孩子们也有个体差异,老话说“老大憨,老二精“,在坊间的邻里调查中普遍认为,自家老二的情商明显高于老大。
我家的老二小嘴倍儿甜,开心和不满都及时表达,常常哄的老母亲心花怒放。
在老大今年还没住校前,我的内心常常是崩溃的。
一张脸面对老大,严肃、要求、命令、指责、生气。
另一张脸面对老二,温柔、倾听、陪伴、微笑、抱抱。
很多妈妈内分泌紊乱,恐怕都是像这样两种情绪交替转换,水深火热。
而真正导致这种局面的原因,网上说了,因为妈妈太累了,因为爸爸没有参与。
爸爸每天下班回来,窝进沙发里,与手机为伍,在各种娱乐视频中寻找及时满足。爸爸在家庭教育里的缺失,回避,甚至逃避,都带来了不可估量的伤害。
说实话,我努力过,我给他听樊登读书,给他发各种育儿链接,他给我的反馈是:不要天天看那些心灵鸡汤,不要老是被洗脑了。
在沟通无果的情况下,我常展开激烈的内心活动,是放弃爸爸,还是去重新寻找一个好爸爸?
生活中我也认识不多但是真实存在的好爸爸,抖音里也长期关注到一个英国的家有三胎的好爸爸,我想,也许好爸爸真是人间稀品,只有拯救过银河系的女人和孩子才配拥有。我等凡人只能望而兴叹。
04
有幸听到了这本书《好爸爸不缺席》,希望能学到精髓,养成一个好爸爸。
这本书的作者在书上细致的给出了数据,阐述了爸爸的缺失给孩子带来的伤害,以及给社会造成的危害。
社会事件中占有的比例:有63%的自杀者,80%的报复性强奸犯和70%的州教管所中的青少年,都是父爱缺失导致的结果。另外有32%的孩子长年没有跟父亲生活在一起。
看着这组惊人的数据,谁能淡定?
有父爱,如高山般坚实可靠。
无父亲,则绝望像泰山压顶。
在这本《好爸爸不缺席》里,详细解读了在情感和认知方面,有父亲陪伴成长的孩子,应对突发状况、压力和沮丧的能力更强,他们能更好地管理情绪和控制冲动,更容易获得幸福感;他们的好奇心、探索欲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会更强。
还有社交方面更健康,更积极,更易拥有亲密关系和婚姻关系。
身体方面,还能使孩子免疫力更强。
这么多的好处,试问爸爸们知道吗?
书中引用了两个负面和正面的例子来详细说明了父亲在家庭以及社会中产生的巨大影响。那么,到底如何才能成为一名称职的好父亲呢?
作者也给出了切实可行的方法。
希望每个家族都可以养成一个好爸爸。
首先,给孩子足够的陪伴时间。
父亲对孩子的教育和陪伴,最重要的三个要素,就是时间、时间、时间。重要的词写三遍。没有时间,全是瞎扯。
不要说你没有时间,碎片化的时间也是时间。吃饭时,散步时,泡脚时,睡前,点滴的浸润,慢慢的渗透。
不要说你没有方法,相视微笑几秒,拍拍肩膀,几句关心的话,几个真心的询问,几句中肯的建议,想想你需要什么,孩子也同样需要。
其次,编织出美好的回忆。
陪孩子玩些益智游戏,带他去看自己的工作场所,一起做些疯狂古怪但是不出格的事,特别的日子给孩子写一封信,一起看家庭相册回忆往事,和孩子单独相处听听他讲心里话。所有这些增进感情的事,都会被孩子刻入记忆中,如营养土,滋养着他的生命。
我家小儿子喜欢画画,天马行空,古灵精怪。乍一看真不知道他画的什么鬼。
但是我会真心的问他画的是什么,他就会认真的给我解读每一个部分,还会请求我帮他在画本上写上注解,并让我拍照发给他的好朋友看。我都照做了,他便很满足,越来越喜欢画画,也越画越好。一本本的画本里,有他的画,有我的字,笔墨记录了我们的美好回忆。
第三个要点,重点来了,建立孩子的自尊心和价值感。尤其是对青春期的孩子。
这是我当时最需要反思和改进的地方。纠错,当务之急。
书上说,当孩子们刚进入一年级的时候,80%的孩子都自我感觉良好,但到六年级时,只有10%的人有比较健康的自尊心。
很不幸的,我家老大不属于那10%。他说,觉得自己很废物,干啥啥不行。
成百上千个日夜,成千上万句指责,造成了他的极度不自信。
作者说,在12到18岁间的孩子,普遍存在着一种“流行的自卑感“,这个群体中弥漫着一种极度的失望。
我曾随朋友去听过母亲大学的课,课程中让我深深记住的一句话一个词是:孩子将来什么最重要?答案是:正常。
优秀诚可贵,正常价更高。
在意识到这一点后,我对他的学业要求放低了,开始更关注他的品质优点。
比如,他很孝顺。有好吃的东西,总会给我分一点。看到我吃的东西少,就主动给我多加一点。看到我准备趴地上找沙发下的东西,他会马上过来说他来找。我怀二胎时不方便弯腰,他会每天蹲在地下给我的脚泼温水洗脚。他很维护弟弟。叫他干家务时基本没有推辞过……
这样一个好孩子,我为什么会对他这么苛刻,我怎么忍心呢?
我想把锅甩给升学考试,甩给不断吓唬我的培训机构。
但是,归根结底,还是我们家长的问题。
对孩子要求的太多,认可的太少。
没有帮助他建立自尊感,价值感。反而一点一点一小刀一小刀削去了他的自信。
作者说,孩子在12岁以后,就很难再建立起亲密关系。
世界上的各种事情都等得起,唯独孩子的成长却不会等你。
反观自己,深以为然。
面对有着成长焦虑的青春期孩子,首先是要承认并欣赏孩子变得独立,我们所看到的叛逆,其实是孩子寻求独立的表现。
我一直担心老大住校后不能适应早起早睡的作息,还有与舍友同学的相处模式,因为这两方面他在六年级时都出现了明显的问题,值得欣慰的是,这两个月的表现来看,他适应的还不错,能跟上节奏早睡早起,因此还在一个月里长了1.5公分,在学校没有因为违规被扣分,和舍友相处融洽,每周还愿意带些食品和同学分享,当然,他并不是讨好型人格。孩子比我们想象的更独立,更能适应环境。
其次,我们必须竭尽所能,鼓励并积极支持他们去寻找那些人生难题的答案。
这点看起来有点费解,其实就是帮助他去树立正确的三观。
他们会在家里、同伴中,学校和社会上看到各种对立的价值观,他们会感到迷茫,这时候,切忌说教或威胁,也不要轻易论断他们,只要鼓励,支持他们去寻求答案。
之前我曾看到一个小视频,一个兵役期满的孩子回来了,在车站外,当他看到父亲的那一刻,兴奋又激动的冲上前去,跳到爸爸身上紧抱着他,即使父子俩失重都摔倒在地,也哈哈大笑。这样欢快的画面,多么温暖人心。
希望每个男孩女孩,在成年后仍然可以毫无顾忌的,去拥抱父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