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前数钱是外婆每天必做的功课,零钱很散,一毛、二毛、五毛的纸币皱巴巴的,一毛、五毛的格子在桌布上散成几堆,那时候的农村爱把硬币叫成格子。外婆把每一张纸币都整整齐齐的抚平,按照面额大小分类叠好,再用一块废弃的衣角料拭擦每一个格子。点完数目,外婆总是让燕子再清算一遍,觉得读书人做事是最牢靠的。燕子核完数据后,拿出方格薄上添上一笔金额,每天结算出总额。外婆再把钱放进一只饼干盒里。日复一日。不,其实这样的习惯也没开始多久,顶多两个月。
两个月前,村里来了个要饭的,一个瘸了腿的年轻人,每天拄着拐杖上门乞讨。时值初冬,年轻人穿着一件破棉袄,一条藏蓝的棉裤,但很神奇的,并不显得很脏。
某一天,外婆早起开门的时候,发现他躺在廊下的树堆中。外婆家在那时算是富有的,外公在世时造了一栋大房子,长度约50米,进深在25米左右,家里的梁是用粗大的整根树木做成的。燕子不知道哪叫什么树,只听人说那很值钱。
从那一天之后,那年轻人就住进了外婆家。当时家里只有外婆和燕子两人,舅舅们在外地做生意,外公去世的早,燕子的妈妈在另一个村子里,一个月才来一次。邻居觉得那不安全,可外婆说,那也还是个孩子。那是个19岁的年轻人,外婆叫他阿军。燕子年纪小,对这些并没多大概念,外婆说行,那就没问题。
从此家里多了一个人。燕子和外婆住楼上,楼上有两个房间是两个舅舅的,另外两个房间常年空着,但阿军只愿意住楼下,外婆搬了竹床,铺了一床垫被和一床10斤的被子,从此阿军在楼下安了家。
阿军每天出去乞讨,通常一天能走好远。每天的收货也不一样,稍微有些钱的人给他钱,也有给他年糕的,还有人把不穿的衣服送他。农村人淳朴得看不得人受苦。一天结束,他把所有的讨来钱和年糕都交给外婆。外婆用水桶把年糕浸着,或煮汤年糕或青菜炒年糕当晚饭,做三人份。燕子那段时间吃的就是百家饭,是阿军讨来的年糕。晚上再细细地数清阿军的小身家。
阿军从来没想过有人愿意收留他,还能以家人的态度待他。所以他很感激外婆,每天出门前必定把水缸灌得满满的,偶尔也陪着外婆上山去收集松叶针,那是外婆用来点灶火用的。
不知道这样的日子持续了多久,燕子只记得在年关将近的某一天,阿军不见了,外婆说阿军凑够了钱回家去了。楼上的饼干盒随着阿军一起消失了。
而后八年的每年正月,村子里总会来一个拎着两包白糖来给外婆拜年的瘸腿青年,那就是阿军。
阿军对外婆说他娶了媳妇,他随着燕子叫外婆。每次阿军回去,外婆都站在路边的柳树下送他上车。
后来,燕子回外婆家扫墓,偶尔听邻居提起正月里有人来拜年,透过外婆家窗子望着外婆的遗像哭了一个下午。
燕子知道阿军同自己一样想念着外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