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人物传记是有事实依据,不是歌功颂德和成功学,而是人格和精神的整合和扩散。
茨威格的《人类群星闪耀时》,明明就是人物传记,明明是不同于《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的文笔和叙事构架,从序言开始,让人感受到热情和澎湃的激情。
一位艺术家不可能一天二十四小时都处于艺术创作之中,而灵感突发时刻所创造的一切,往往才是最重要的,才是永恒的。
比如《马赛曲》的诞生,那是在令人难以忘怀的关键时刻所留下的特殊记忆。
在历史的长河中最具关键意义的时刻,一个耀眼星光闪现之前,人类要经历漫长的岁月。这一关键时刻其实是顺序的积累,他可能是一秒或者一分钟、一小时,确实生死攸关的瞬间,突然冲破黑暗的,驱散幽暗的黑夜。
他在书中写了十四个历史攸关的“瞬间”,每一个瞬间对应一位历史人物的命运走向或者说历史影响。他说,“我没有对书中叙述的事件和许多人物心理的真实性予以淡化或者强化,因此对于绝妙的时刻无须渲染。”
这本书的内容包括:到不朽的事业里寻找庇护——海外殖民地开拓者失意人生到艰难发展与地理大发现的辉煌,到殒命;攻陷拜占庭——土耳其奥斯曼的发展扩张,东罗马的覆灭;亨德尔的复活——音乐和追求的力量;滑铁卢决胜的一分钟——拿破仑的溃败;玛丽恩巴德的哀歌——歌德的情场失意和救赎;英雄的一瞬——俄国革命者的流放,陀思妥耶夫斯基……
这不是历史教科书,这里没有经济政治的导向。然而字里行间都是英雄与平凡人的故事。
这只是不严肃的哲学或者说文学著作,逻辑连贯、语言优美,充满激情和故事性。然而,关注历史进程关键点的马克思唯物主义分析方法论者这可能不会喜欢这本书。不过,我更关注总体结构和本书的启发。
读完此书,谈几点对人物传记文学写作的感悟:
1.故事描写引人入胜
文中拜占庭的消亡,基本是按照历史故事发展来写,悬念与转折,各方人物反应,渲染的战争气氛:强悍的穆罕默德二世为扩张所做的准备,同时拥有更加先进的武器和绝对数量的军队。他用丰厚的报酬甚至吸引基督徒为其设计重炮,可以翻山越岭,迂回作战,绕过防线。然而长久也不能攻破,因为拜占庭的城墙太坚固了。几场交战下了,人数众多的土耳其军队并没有获得进展,还让城内的人绕过重围,求救于地中海其他国家;然而欧洲诸国历来都是“绥靖政策”的奉行者,加之其宗教内部权力争夺,反而让土耳其有机可乘。茨威格着重写了凯尔卡门的重要性,因为作战过程中,拜占庭的坚固防御力,让穆罕默德二世的军队打得非常艰难。最后他们发现有一扇非常小的门——凯尔卡门(非军用)被守军忽略,意外的没有被关闭,这个缺口打开了他们进攻的大门。
那扇被人遗忘的凯尔卡门居然成为改写人类历史的关键,终于将欧洲推进了长达数百年的强势风暴里。
这是一个芝麻大的意外,造成的损失,即便用千年时光也无法修复。
再一次写到战争,是滑铁卢战役。这一次,他没有把重心放在领导者拿破仑身上,而是把滑铁卢的失败归结于援军格鲁西的平庸,其犹豫不决和迟缓行动拖累了主战场。当前方正在激战,在对方援军到达之前其实他们还有获胜的机会;而后方的格鲁西却按兵不动,最后在优柔寡断的等待之后,突围回到法国。这也是历史写滑铁卢战役失败的原因之一,用人不当,兵力分散。
只不过是一秒钟时间,但也就这区区的一秒钟却改变了世界历史的进程,也决定了格鲁希和拿破仑的命运。整个19世纪都因这一秒钟而有所不同,竟然还是因格鲁希这个非常平庸的人而改变的。然而,如果当时格鲁希在那一秒钟忽然改变主意,肯定热拉尔的判断,然后改变拿破仑的命令,那滑铁卢将会是一种什么情况?然而,毫无主见的格鲁希没有那样的胆识和气魄,最终迂腐地选择死守命令。
当然,对于滑铁卢战争之败,格鲁西固然平庸和兵力分散固然是影响因素,然而,那时拿破仑已经没有多少将领可用,分派格鲁西也算勉强;不谈盟军反攻如何,其孤身深入,当时气候也不利于远程跋涉的他们。失败是必然,格鲁西的存在只是加速了这一进程而已。
2.先发事件详细描写,观点客观
茨威格不愧是以心理描写出名的大师,比如其名著《陌生女人的来信》。他写歌德《玛丽恩巴德的哀歌》:
七十四岁的歌德完全变成了情窦初开的少年,每次窗外绿荫道上的笑声传到他的耳边时,他就匆忙放下手中的活计,顾不上戴帽子和拿手杖就匆匆地跑下台阶,而不远处映入他眼帘的就是那位可爱的姑娘。在人们看来,这完全是一位青年男子在向姑娘献殷勤。这是一场充满欲望,结局悲惨的荒唐戏剧。
上帝允许歌德“倾诉自己的烦恼”,所以,他把自己对情感的疑虑、痛苦和挣扎都转化为了诗歌。巨大的波涛已经在歌德内心掀起,终于变成了洪流,奔腾到《玛丽恩巴德的哀歌》里。
此刻,内心的悲伤涌入透明水晶般的诗句,而将他内心的浑水变清澈的正是《玛丽恩巴德的哀歌》
他写西班牙殖民先驱或者说冒险者时,对冒险者又进行了非常客观的穿插评价,他们可能是人类的英雄,他们也算是刽子手:
对文明两个字横加荼毒的就是所谓的文明人,自以为文明的人看到金灿灿的黄金都迫不及待地撕下了虚伪的面具,伦理道德和礼仪廉耻都被这些人扔到一旁的角落里。
从这一刻起,曾经的叛乱者和逃犯巴尔沃亚已经摇身变成国王最忠诚的臣子和获胜者。。。他和几个同伴一起被押上了断头台,在刽子手刀光的闪烁下,曾是人类的第一双同时看到两个大洋的眼睛永远地闭上了”。
3.人格魅力和精神是内在的本质
他写,陀思妥耶夫斯基(英雄的一瞬)全文直接就是一首诗歌,从牢里走出,死刑前的黑夜,信息从前方传来,死刑改为流放:睡梦中被拽出地牢,在恐怖中走向黑暗和死亡,之嘎吱嘎的牢门和冰冷的空气,移动的坟墓(囚车)旋转着他们的生命, 嘎啦嘎啦……
瘟疫、战争、死亡、饥饿,永存人间,
这个从死亡线上逃生的人竟认为——
饱受苦难是好事,幸运却是苦难。
天使在闪闪发光,
降临到人世间,
圣洁之爱的光辉因苦难而生,
他颤抖的心灵正在被深深地照亮。
他此时忽然像跌倒一般双膝跪地。
整个过程的描写和渲染,转折以及行动、把陀思妥耶夫斯基烘托出来,以“他陷入深深地沉思,目光炯炯,卡拉马佐夫的苦笑,挂在他正在抽搐的双唇。”结尾,他之精神,不费笔墨,无颂扬之词,却藏于整篇诗中。同样的道理,他写与陀思妥耶夫斯基同时代的托尔斯泰,用了三幕剧,主要通过人物语言和心理,把他的一生之矛盾,挣扎和信仰以及影响写得活灵活现。在之前一篇文专门有写,所以这里不再赘述。另外还有一篇《封闭的火车》写列宁。由此看来,茨威格本人当时应该对俄国颇为重视。
他写争夺南极的斗争:
轻易便成功只会助长人的虚荣,只有在与不可抗争的命运搏斗时才能体现人类高尚的灵魂。
最后一句也用于分享,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