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前提示:本文为读格非《望春风》后有感。与孙燕姿《开始懂了》共同享用是为最佳。
漫漫人生五十年,泱泱大地三千里,尽数浓于字里行间。短短五小时的阅读历程,纷纷扰扰的世事变迁在眼前流淌而过,徜徉于高能量密度的四维时空观中,一切的悲欢离合,爱恨情仇俱在心中浅唱低吟。
格非笔下的乡村,少了《白鹿原》的勾心斗角,缺了《平凡的世界》的猛烈讴歌,但仍旧是读者所向往的。每个在外的游子终究在内心深处有一片柔软,那就是对故乡的深切怀念,或许这本书在写作技法上颇有争议,但仍旧能够带领我追寻到梦中的烟雨江南,追到记忆深处,灵魂尽头。
《望春风》中的主人公赵伯渝,历经初识,感知,不惑,再到洞玄,知天命,在离乡返乡的辗转历程中,充满了逆荷马史诗般的黯然意趣,无奈,寥落,铺排在眼前的,还是那股物是人非的淡淡哀愁。作者善用散点透视的笔法,对十多个人物的描写,巧妙的烘托了时间始终是我们最大的敌人这一主题。祠堂被夷为平地,村庄断垣残壁,人去楼空,荡然不存一物。正如作者写到“站在祠堂的阅台之上,在纷纷飘飞的细雨之中,站在德正在多年前就已栖身黄土,春风也在不久前埋骨异乡,心里忽然有一种“活着就已死去”的倦怠之感,日来月往,天地曾不能以一瞬。在俯仰之间,千秋邈远,岁月苍老,蒿藜遍地,劫灰满目。我终于意识到,被突然切断的,其实并不是返乡之路,而是对于生命之根的所有幻觉和记忆,好像在你身体很深很深的某个地方,有一团一直亮着的暗光突然熄灭了”。
“望”之一字,在我看来是一种对美好的希冀,是期待,是放不下而又求不得。我们从来都将“春”视为万物之始,春风是希望的来源。望春风,就是身处绝境对变化的盼望,对未知的期待。
故事始于“儒里赵村”的家长里短,鸡零狗碎,从平凡中见不凡正是作者创作功力的极大体现,没有对人物的长篇大论的描写,没有对事件臃肿繁杂的记述,只是淡淡的勾勒,讲述,身在故事中的主人公仿佛是一局外人,只是平淡的走过这人这事。初读之时,我也烦于主线不明。但当读到第三章时,深深惊叹于作者对文字的驾驭能力,前期的无数铺垫渐渐由点连线,勾结成面,耐下心来一一咀嚼,在嘈杂的田间地头,在粗鄙的人间是非,在那和风细雨里,终于会在某一刻反应过来,在某一处留白中发现,悲从中来,不可断绝。
抛开作品本身,我们该用什么样态度来审视内心深处的“故乡”这一抹不去的情感呢?我们关注的点,到底是片烟雨楼阁,还是期间的悲欢离合?随着时间长河的流过,眼看它起高楼,眼看它楼塌了。随着时间长河的流过,文化淡灭,思想断层。总有一股力量,无论是政治还是经济还是什么,在悄然改变着自己熟识的故乡。亲人朋友不断远离,故乡在一天天死去,作者着墨于时间对故乡一切的悄然改变,只有首与尾的对比才忽然发现,换了人间。既然如此,在这股巨大力量的作用下,我们对故乡,还能有什么期待呢?又或是我们已经认识到无法改变这一事实的前提下,我们还能做些什么呢?
故乡只能是回忆,就像长期异地恋的情侣,一朝相聚,总少不了断舍离别一样,我们强大的脑补能力会想象出一个完美的情人,但这建立在不想见的前提之下,否则就像活在电话里的男女朋友的光辉形象会被相聚击得粉碎一样。怀念和追忆是对美好的最佳尊重方式。
夕阳最美时,也总是将近黄昏,世界上很多美好的事物都是转瞬即逝的,我们不必伤感,不必惋惜,纵使赶上了春风,也不必强留,我们始终要明白,有些人有些事,留也留不住。我赞同一种观点,叫认真你就输了,不是输在这件事本身上,而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虽千万人吾依旧往矣。认真就不会输吗?我们应当是放弃对结果如何的那种偏执的认真,而坚持对过程体味的不懈追求。对美好的怀念会激励我们创造美好,对春风的珍惜会教会我们正视逆境。
人之一物,如沧海一粟,所有活着的和死去的人,都将重返时间的怀抱,个安其分,我们来世间一遭或许会留下些什么,我觉得那就是对未来的希望吧。等到春风依旧的日子时,我们的眼前,会有一抹光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