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张艺谋的的新电影《影》定名时,我隐约感觉到他是想致敬黑泽明的《影子武士》。
为了跟《影》做对比,我特意又看了一遍《影子武士》。再看一次还是觉得过瘾,发掘了很多以前没注意到的东西,不时拍腿叫好,以前只听说黑泽明牛逼,没想到会这么牛逼。
张艺谋的《影》上映后,大家都感觉很惊艳,好评如潮,但我还是想来挑刺。《影》虽然视觉效果上很有特色,但故事内容上还是很空洞,对于影子内心的冲突没有深入地去发掘。
影子不逃跑的理由居然是因为爱上了都督的夫人,这动机也太过于低俗了。然后看《影子武士》里影子不逃跑的理由——被武田信玄的大义和家臣的忠心感动,决定成为信玄的影子。两相对比,高下立判。
黑泽明把人性拍得那么宏伟,电影里武士的忠肝义胆和影子的无我牺牲,都是在给人性做升华。张艺谋却把人性拍得那么丑陋,电影里人物都在慢慢黑化,变得自私自利、互相算计,看不到一点跟日本武士精神对应的中国侠义精神。
本来想对比评价两部影片,但限于篇幅,下面只说《影子武士》。
锲子就出现了一个惊奇画面,三个长相着装一模一样的武士同时出现在一个画框里,一下子就勾起了观众的好奇心。
武田信玄的弟弟从刑场救下了一个窃贼来当哥哥的影子武士。虽然窃贼容貌酷似信玄,但信玄却说了一句“一个恶徒怎能当我的影子武士”来否决他,这时窃贼哈哈大笑,讲了一番“窃钩者诛,窃国者候”的道理,嘲笑信玄本质上也是个窃贼。信玄没有被窃贼无礼行为激怒,反而夸他直言不讳,是个可用之材。
简单几句对话,几个细微的动作,就把主要人物的性格还有背景给交代了,这手法比那些一开场就念了一大段旁白的电影有趣多了。
第一场戏便是可以选入电影教材的。音乐响起,一个士兵跑入画面,镜头跟着士兵在军队中不断穿越,运动路径曲折蜿蜒,动态感很强。随着音乐节奏镜头切换越来越快,气氛越来越紧张,最后在侍卫处达到高潮,通信兵跪下瞬间音乐也戛然而止。这场戏在场面调度和剪辑上都非常讲究,令人印象深刻。
武田信玄受到敌人火枪手狙击,在病危时要求家臣隐瞒他的死讯三年,以此来震慑敌人,保住武田家基业。他弟弟在刑场救下的窃贼就成了信玄的影子武士,为了更好地保密,家臣对影子和信玄家人都隐瞒了真相。
而在一次意外中,影子发现信玄已经死亡的真相。“本尊没有了,影子的存在还有什么意义呢?”受到欺骗的影子心灰意冷,不愿意再当他们的傀儡。家臣软硬兼施都没用,只能由他离开。
电影剧情的转折点,发生在家臣们把装信玄尸体的大瓮沉入湖底那一幕。
窃贼看见信玄死讯即将暴露,武田家将要灭亡,他突然醒悟——天下大乱,武田信玄站出来不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是为了结束生灵涂炭的局面,其无私大我精神是不能跟窃贼类比的。
这时,窃贼的价值观发生变化,由自私自利变成无私奉献。到此他才真正认可了影子武士的身份,从此死心塌地为武田家服务。
影片中段,当影子与主公的侍妾用完餐后,走出来时,镜头对准了影子的影子,这个镜头也呼应了锲子中信玄的影子。
原来那个时代的所有英雄,不过都是活在武田信玄庞然阴影之下的蝼蚁之辈。信玄光凭自己的影子,便可让敌人的军队落荒而逃,这个故事像是日本版的“死诸葛吓走活仲达”。
戏演久了,会连自己都信了。影子演主公越演越进入状态,为了在孙子竹丸面前表现,他骑上信玄的坐骑。讽刺的是,影子骗过了所有人,却骗不过一匹马,他从马上摔下来而导致身份暴露,被武田家辞退,黯然离开。
跟竹丸朝夕相处的影子,已经把他当做自己的孙子,在离开时还念念不忘想见竹丸,却被武田家的小厮们扔石头驱赶,这一幕看着实在让人心寒。一朝为贼就终生要招人唾弃,当上主公不过是南柯一梦,最美的梦醒来最失落。
最后一幕,信玄的儿子胜赖当上主公后,向敌人发动战争。以“不动如山”著称的武田军,却动起来了,而这也意味着武田家将要灭亡。
黑泽明安排的剧情也是讲因果律的。我回过头又看了一遍,才发现胜赖发动战争的动机,其实就隐藏在了之前那次军事会议,影子当众羞辱胜赖,也就在那时种下了胜赖报复的种子,他是为了摆脱父亲阴影证明自己而发动了战争。当时有个家臣说影子聪明容易反被聪明误,已经暗示了后面的剧情。
是选择屈辱地苟活还是无畏地殉死?一个武士永远会选择后者,三位家臣互相道别后,带领风火林军向敌人发起自杀式冲锋,然后纷纷倒在敌人的枪林弹雨中。
黑泽明用了很长的篇幅来表现武田军战败后的惨状,旗帜折损,战马哀鸣,士兵倒地……在背景乐的号角锣鼓声中,这些无畏的勇士奏出了一章悲壮的时代诗篇。
武田信玄曾经屹立不倒的风火林山旗帜,也随影子武士一起沉入了水底,宣告了一个时代的结束。
时代变化是与个人命运息息相关的,黑泽明表面拍的是影子的命运,暗地里却把影片提升到历史的层次,格局非常大。
最后引用电影里织田信长唱的词曲结尾:
“人生在世五十年,大千世界一瞬间,浮生若梦,幻境一场,生者无常,终须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