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笑来的公众号名字我觉得是取得最有意义的一个,读起来朗朗上口,细究颇有深意。先学习学习方法之后再进行学习,先有术然后用之指导行动。而我们往往对于自己的短板格外关注,这周的何帆专栏也是讲学习方法的,所以它让我眼前一亮,借此机会对专栏进行梳理,希望能更好的应用于以后的学习,并且不断的进行刻意练习。
遗忘学习法
忘记比记得更重要,这会让学习变得更加的轻松,而且更有效率。不必强求记住每一个知识点,再博闻强记也没有优势,真正的优势是理解。
所有的记过的东西都没有真正的遗忘,我们只是把它们收藏起来了,一时半会儿找不到而已。等到适当的时候,它们自己就会回来找你的。
听完这个我仔细想了想,小时候记得东西现在我还能回忆起来,比如元素周期表、二十四节气、朝代歌、圆周率,甚至是《春江花月夜》到现在还能完整的背下来,这是为数不多能记得住的东西,因为这首诗我最喜欢。
我的老师很久之前对于我不启用手帐本一事感到非常的不理解,他说有了手帐本就是用来遗忘的,当你想起来一个事情的时候,只需要记到手帐本中,然后就可以在大脑中清空了,用有限的精力去记忆更加值得记忆的事,现在看起来还是非常受用的,而我总是后知后觉。
碎片化学习
碎片化学习最看中的,那就是学习态度和学习兴趣,只有拥有了这两者,才能自发的去学习,完全是积极主动使然。这在学习态度上已经胜出了一局,吸收的知识也会从零碎慢慢变成系统化。
一坐几小时的学习想必大家都不陌生,这也真的是存在着边际效应递减的规律,因为我们很难长时间集中精力在一个场景中进行学习。如果我们要考试,不必总是在教室里背书,试试看去公园、咖啡馆、操场上去复习,说不定效果会更佳。当然,变换背景学习的一个前提条件就是不能轻易的被外在的事物分心。
人们的本能更适合碎片化学习,随时随地学习,灵活学习。
内观下自己,这方面我做的确实还不错,利用零星时间,做了很多的事情。比如早起跑步的时候听喜马拉雅音频,得到的听书,或者是樊登读书会,在过去的一年中我没有统计过,但是听的确实很多,我认为樊登讲的一本很好的书,我甚至能听歌四五遍甚至更多。
在做不用脑子的事儿的时候也能学习这些东西,比如装订凭证时,或者是贴银行回单时,这些都是很机械的工作,手眼就足够了,我也会听听书。
午饭过后站着消食的时候手里会拿起一本书看,回家陪无限玩儿,她看书的时候我也会看自己的书,但是很多时候我的这种碎片化学习都被无限爸爸解读为低水平勤奋,不理他就是了。
培养直觉感知力
之所以训练直觉,其实并不是更深入的去理解,而是要去培养感知力,然后必须一眼看到,马上就会有全局的把握。其实我们每个人通过练习,都能培养自己的直觉。只是过去并没在意过。那些天生具有敏锐直觉的人,并不全是天才,不过是在大脑中储存的“模块”更多吧。
这种直觉是我们的大脑自发的识别并学习大量信息的结果,大脑不是被动的接受信息,而是在主动的探寻可能存在的模式,并用一种“组块”的认知方式寻找规律,这是一种更为玄妙的学问,而且我们已经有了信心,这是潜藏在我们大脑深处的一种本能。
当我们把知识内化成我们身体一部分的时候,就很自然而然的于应用时提取出来,这就修炼到了学习的至高境界。
无限妈妈碎碎念:
我身边读书的人不多,每每遇到一个就觉得特别珍惜。
好多人都说我真喜欢读书的时候,其实我并不觉得很开心,我本来觉得这应该是自动自发的一个事情,可是现在突然变得好像很另类,因此获得了许多人的关注,这样的感觉并不好,可能是因为我的内心不够笃定。
今早听了樊登读书会,樊登老师和张萌一起讨论《人生效率手册》,其中张萌提到了她的妈妈是一个很成功的企业家,但是并没有让忙碌占据生活的全部,每天雷打不动六点到家吃晚饭,七点一家三口坐在一起有一个共读时间,听到这我才知道其实真的并不是我们家是这个状态,其实还有很多很多的人应该都是这样的状态。
所以我也希望有更多的人,每天抽出半个小时或者一个小时,拿起一本书来读读,不在乎题材,只要喜欢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