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三天假期,我坚持了日更,但战绩惨不忍睹。
按说也发文、阅读、点赞、评论……基本的操作并没有落下,但每天的POC收益创历史新低。
那么,我觉得这其中关键的因素应该是——流量问题。
也就是说,大家都比较忙,整体的阅读量上不去。
在简书,可以分为两大形态领域:一类是写作变现;一类是商业性运营变现。
搞写作的,忙更新,也苦于POC收益。有时不得不买点贝,增加文章曝光度。
搞运营的,拉新人、组团队,搞简书说明,买卖贝或转钻……
这当然是大概而言,不能对两种情况加以绝对性地理解。
昨天有个新手发文,意思是要不要买贝,感觉自己的流量上不去,看着人家每天的收益那叫一个高。
我的建议只能是——买。不买怎么办?我们又不是写作大腕,能写出多厉害的爆文。
我们只是常态化的一名写作爱好者,看着别人的文章上首页、收益大增,自己不买点贝,说实话,文章倒是不错,曝光量上不去,阅读者少啊,别人连知情都不知情,怎么“火”呢?
所以,无论是出于收益计,还是增添点写作下去的信心考虑,只能先买点贝再说。
但这样操作,对起初真的想通过纯粹写作来变现的人来说,这已经是明显的商业化举动啊!和心理预期严重不符合啊!
但又能怎样呢?也许这就是商业社会的本质呀!
那有什么纯粹的……哪里又没有商业的气息和影子呢?
也许,我们应该先接受一切都是商业的,然后再创作,似乎更好些。
一些历史的或是现实的文人混不好,也许就是把文学和商业搞得太过于分裂了。
要深刻理解经济基础这个词的深层含义,然后再搞其他,那么态度就应该端正很多,心态也就能平和很多。
如果是这般想的话,那就不妨把创作和商业化结合起来操作。
其实,在简书,早有很多人这么作了,而且,更偏重商业运作。我已然是后知后觉的思虑罢了。
有一次在某篇文章的留言区,我和两位女同志就是否持贝、持贝后是否容易变现展开比较激烈的争论。
其实说到底就是两种思维的碰撞。是稳步操作还是商业投资?是保守操作还是敢冒风险?
我当时觉得这两位女同志比我有魄力,敢这么大额地买进,敢这么乐观的看待!
呃……本文说的有点跑题!本来只想写假期的战绩,后来一看不对,又加了感想!
我想,只要讲的话是实在的,内容是有料的,那文不对题也不是个啥大事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