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明知世人不平等,也不可能平等;但是,我总觉得那些自以为为了保持身份必须和所谓下等人疏远的人,如同害怕被敌人击败而躲藏起来的胆小鬼一样,应该受到谴责。
前几天看完了《少年维特的烦恼》,早已过了伤春悲秋年纪的心又再一次被唤醒了——谁没有在年轻时为爱人和梦想奋斗过呢?我真希望能见到维特,对他说:“亲爱的朋友,我能理解你的感受,因为我也曾为心爱的人遭受巨大的苦痛。若能减轻你的痛苦,让你干涸的心再次变得鲜活,我多愿意替你承担这一切呀。”
但少年维特的烦恼,只有自己能感受到。我们也曾是维特。
纵观全书,情节可以用简单的一句“少年失恋后自杀的故事”来形容。但歌德通过书信体的方式,让读者能在维特的独白和叙述中,伴随着维特的内心一起变化,从而与他同喜同悲。这种不加隐瞒的感情宣泄,直抒胸臆的方式,塑造了好几个典型的人物形象。
维特、绿蒂和阿尔贝特所代表的三种人物形象,其实也能套用在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
理性与感性
乐观与悲观
理想与现实
既是相互对立,却又密不可分
维特:决不妥协的狂热浪漫主义者
维特作为本书的主人公,他天真善良、情感温柔而细腻、才思敏捷且善辩。他喜欢诗歌、文学、绘画,热爱大自然中美好的一切。相比于喧闹繁荣的大城市,他更喜欢在乡村中与勤劳质朴的村民、单纯可爱的小孩儿打交道。他拥有一颗慈爱柔软的心,使得他有很强的共情能力。
但全靠感性驱动行为的维特,显然是与社会格格不入的,在第一部很早的时候他已经意识到了。
凡是地位较高的人对平民百姓总是采取冷冰冰的疏远态度,仿佛一接近他们就会丧失身份;至于一些漫不经心、举止轻浮之徒,却故意装出纡尊降贵的神气,使贫苦百姓更觉得他们傲慢。
虽然身为富裕的中产阶级,但他却能共情阶级歧视下层的普通百姓,这种身份与认知的违和感,让他觉得和现实格格不入。我甚至可以说,这种与现实的解离感,是导致他后来自杀的主要原因。
看过《海贼王》的人应该知道“萨博”这个人物,他的处境跟维特其实很像,一样是来自富裕家庭,一样活在充斥着阶级歧视的社会。
他们对身处环境的不公平感到愤怒,虚伪和世俗对他们而言散发着腐烂的恶臭,所以他们选择了逃离。只不过,萨博逃到了海上,维特逃离了人世。
潜意识中的自杀倾向也早在第一部中表现出来:
“人类的天性有它的限度,”我继续说,“它对欢乐、忧伤、痛苦能够忍受到一定限度,一旦超过了限度,立刻就会毁灭。这里的问题不在于他究竟是软弱还是坚强,而在于他对自己的苦痛能够忍受的程度。这种苦痛可能是道义上的,也可能是肉体上的,我认为,把一个自杀的人说成是胆小鬼,正像把一个死于恶性热病的人称为懦夫同样是不合适的。”
维特也知道,只要活在世上一天,总要面对社会真实那一面。城郊的生活只不过是个暂时逃离现实的避难所罢了——我们也常躲在被窝里逃离现实不是么?
这时,绿蒂在维特的生命里出现了,维特无可救药地爱上的她。对于【维特对绿蒂一见钟情】的说法,我不敢苟同。倒不如说是格格不入的维特,找到自己与现实连接的桥梁更合适。
厅堂上,六个孩子,从十一岁到两岁,蜂拥在一位丰姿绰约的少女身边,她中等身材,一身白净朴素的衣服,袖口和胸襟系着浅红色的蝴蝶结。她拿着一块黑面包,根据周围孩子们的年龄和胃口切成小片,非常亲切地分给他们。
绿蒂母亲死后,她担任照顾弟妹的工作,这是现实的那一部分。
听了这些话,我极力隐藏起自己的激情。但是办不到,因为我听她顺便谈起《韦克菲尔德牧师传》[插图]和某某等[插图],谈得头头是道,我再也憋不住,把自己的想法也一股脑儿端了出来,等到过会儿绿蒂转身和另外两位姑娘谈话时,我才发觉那两位一直睁大眼睛坐着,仿佛她们根本没有坐在那儿。那位堂妹不止一次用嘲笑的神气瞅着我,我也毫不在意。
绿蒂喜欢诗和文学,这是理想的那一部分。
可以说,除了认为绿蒂是soul mate以外,更重要的是维特意识到,在绿蒂身上他能找到自己与现实的连接。一个崇高、伟大的灵魂该如何入世,他相信能在绿蒂身上找到答案。这种久违的真实感,正是他无可救药爱上绿蒂的原因。
“我希望有一天能证明,我是活在这世上的,不是作为一个愤世嫉俗的异类,而是与社会互相包容。”我相信维特当时是这么想的。
后来,绿蒂和阿尔贝特结婚了,也意味着他与现实之间的连接中断了,以往那种格格不入的感受又再次向他袭来。
再加上善良的村民们遭遇不幸——曾作画的两个孩子,小儿子已经死去;曾与维特倾诉心中秘密的农夫,向女主人示爱后被无理解雇,而后杀了人,维特为其辩护无果……这一切都让维特感到绝望。
“现实终将无法改变,此地亦无我容身之处,只有一个方法能在痛苦中抽身。”于是在圣诞节前一天,他扣动了阿尔贝特和绿蒂送的手枪的扳机……
绿蒂:被神化了的普通女孩
知乎上有个问题,“绿蒂到底是不是绿茶婊?”
虽说维特对她的情感溢于言表,而婚约在身的她没有避嫌,依然和维特保持联系。但在我看来,她受不起这骂名,因为在这段三角关系中,她感受到的痛苦远远比快乐要多。
因为母亲早逝,早早担起照顾弟妹责任的她,比其他女孩更加成熟。尽管她本是一个爱好文学,感性大于理性的女孩。从她和维特的言语当中,可能感受到他俩的共同话题远比阿尔贝特要多。
她知道自己更爱维特,但他也知道自己更应该爱阿尔贝特。阿尔贝特理性,冷静,用脑而非用心去对待世界,考虑生活会比维特实际得多。
可以看出,绿蒂是一个矛盾的人物,体现在她兼容【理想】和【现实】这两部分,一时由【理想】部分主导,一时由【现实】部分主导。
有人说她应该感性点,与维特私奔;有人说她应该理性点,与维特彻底断绝联系;
但是,她只是个不得不向现实妥协的怀春少女罢了。
在多年以后,
她想起维特朗诵熬希安之诗后,忍不住和他拥抱亲吻。
她想起自己亲手送给维特的枪,结束了他的生命。
那该是多么痛苦呀!
(太惨了。。。)
阿尔贝特:绝对理性的一个好人
虽说是小说的第三号人物,但阿尔贝特的笔墨不是特别多。他冷静、理性又善良,遵守并很好地适应了社会的规则。即使心爱的绿蒂是被他夺走的,维特依然生不起他的气,并承认他比自己更适合绿蒂。
阿尔贝特是否喜欢绿蒂,我也不太清楚,起码我在小说中没有看到阿尔贝特有这类外露的情绪。再加上他从不反对绿蒂和维特见面(谁都能看出维特喜欢自己老婆好吗?),我更倾向认为阿尔贝特把婚姻当成任务去完成。即使不是绿蒂,换成黄蒂、红蒂别的什么女人都一样,只要有婚约就必须遵守。
至于放任维特和绿蒂联系,只要他们不给自己戴绿帽子就没问题。所以也能看到第一部阿尔贝特是完全不干预的。
而到了第二部,维特说过“希望阿尔贝特死亡”,也许阿尔贝特也意识到了,所以渐渐疏远维特,并在空洞虚假的友好言语中,暗示不想维特来打扰自己的平静生活。
即使内心不情愿,但所受的教育和涵养让他保持绅士的形象,再次也能看出阿尔贝特为人处世的能力比维特要高得多。
只是这种没有情绪的人生,又有什么意思呢?
维特没有成功从理想中找到现实的那一部分,注定了他会死的结局。
歌德生活的年代,文艺复兴对社会影响很大,到处都是“解放思想”“解放人性”的声音,人文主义是该时期创作的主流。在这种歌颂浪漫和幻想,蔑视一切世俗现实环境下,《少年维特》一出版即风靡欧洲,甚至引发了跟风自杀浪潮,不也是一个个与现实无法连接的鲜活例子吗?